闯将深圳:勇向潮头立 再创新的更大奇迹

2020年10月19日 12:18   来源:南方网

8月26日晚,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灯光秀上,深圳再次展现科技创新魅力。

  十月鹏城,温暖如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让这座改革之城,再立改革潮头。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被视为深圳崛起的密码,也是深圳最鲜明的标签。建立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先后创下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成为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深圳,为深圳新时代改革发展定向领航。

  牢记殷殷嘱托,深圳锐意进取,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拿出了一系列务实创新的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力交出排头兵的新答卷。

  如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再度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为全国制度建设探新路、作表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依靠改革应变局开新局,这座年轻的城市初心不改、使命相续,正在新时代的激流中开辟新的航道,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放大改革“乘数效应”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再发力

  首次立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允许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首个确立公司“同股不同权”制度……

  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将于1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结合深圳实际,作出了不少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

  以改革破解重点领域发展难题,用法治护航全面深化改革,是深圳特区40年实现“当惊世界殊”发展奇迹的秘诀之一。

  率先在全国试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强力推进强区放权及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国资国企、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组织等领域的改革攻坚,积极探索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和法官职业化改革、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遵循中央的顶层设计、主动承接试点,大胆先行先试、在基层探索中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主动对接国家、广东省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攻坚突破。

  “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既是特区早年最鲜明的城市气质,更成为新时代深圳最闪亮的城市精神。”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打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城市范例”,深圳不断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为了充分发挥改革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圳谋划推出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今年的改革任务增加了“战役战略性改革”,包括大力推动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推进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改革等。

  近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正式发布。这是一份涉及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民生服务供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等内容的一揽子综合授权改革方案。

  新的改革方案吹响了深圳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参与方案起草的人士说,这次改革的关键词是“综合授权”,以一揽子方式将相关权限直接授权给深圳,让这座城市在加大制度型开放方面先行先试。

  改革日夜兼程,进入新的历史关头,深圳牢牢把握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契机,凸显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在不断放大改革的“乘数效应”,为“中国之治”贡献“深圳实践”和“深圳智慧”。

  打造“双循环”枢纽

  以更高层次开放融入全球

  坐标深圳,世界航空巨头空中客车公司位于亚洲的首个创新中心已经启用。该公司首席技术官保罗·艾瑞蒙科说:“深圳在硬件制造、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及其他领域独具活力。”

  作为我国面向世界的前沿和窗口,深圳为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精彩样本和鲜活经验。上世纪80年代,深圳允许外国企业以及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建厂,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业,为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深圳又通过放宽准入限制等举措,吸引外企纷纷“抢滩登陆”。目前,深圳已将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措施减少近三分之二,并在制造、金融等22个行业领域取消了准入限制。

  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跨境投资不断承压,但外资企业投资深圳的步伐并未停止,反而热情高涨。

  上半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34万亿元,其中出口总额仍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2000家,吸收合同外资近8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了5.04%,外商投资企业保持良好“入深”态势。

  戴尔、埃森哲、高通、雀巢、西门子……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深圳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效应凸显。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9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投资布局。

  外商投资企业既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者,也是深圳改革开放、特区发展的受益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深圳一直致力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其“走出去”的力度一点不小于“引进来”。

  截至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对外投资存量达到1450.83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2024.8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89.65亿美元,均位列全国第一。

  伴随着深圳资本走向全球,深圳与世界的联系也变得愈发紧密。作为滨海城市,深圳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已达200多条;国际客运航点41个,覆盖20个国家;深圳也正积极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宝安国际机场国际客运航线通达全球60城,2019年实现了年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人次和年国际旅客量超500万人次的双突破。

  除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圳还始终坚持开放胸怀,立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平台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为引领,深圳全面借鉴自由贸易港政策,助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同时,通过加强与港澳等湾区城市的紧密合作,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抓手,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在扩大专业资质认定范围、支持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推出更多便利措施。

  而在前海东边20多公里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则是另一个正在打造的“开放高地”。现如今,老皇岗口岸正式开拆,新口岸开工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皇岗口岸片区城市设计方案评审全面启动。未来,以“湾区基石、国之重器”为理念,新的皇岗口岸将成为一个“超级口岸”,同时,皇岗口岸货检区近40万平方米空间的释放,将全部用于深港科创合作。

  “深圳在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辐射影响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国家发改委区域战略中心研究室负责人张燕说。

<<< 1 2 > >>
[责任编辑:张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