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 勇当尖兵——写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之际

2020年10月19日 12:18   来源:人民日报

  扮靓城市文明风景线

  如果说,过去的深圳,一直努力迈向“文化绿洲”,那么,未来的深圳,则要率先成为“城市文明典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深圳具备这样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基础。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备,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深圳在文化建设与对外交流上,颇具竞争力。

  今年也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的冲刺收官之年。截至6月,153项文化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了145项,完成率达94.7%。如今的深圳,一年四季举办的大型文化品牌活动达30多个,构筑起深圳人“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陆续建设,图书馆遍地开花……深圳日益成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形象开放时尚的文化高地。

  4月23日,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深圳市民吕先生早早定好了上午10点的闹钟。闹钟一响,他赶紧在手机上抢了深圳“惠读书”购书抵用券,可以在参加活动的实体书店无门槛抵用,“终于拿下了平时舍不得买的书,发到朋友圈,外地的朋友羡慕得不得了。”

  这是深圳市首次向市民发放图书抵用券。活动推出以来,50多万市民和百余家书店参与了活动,深圳各大书城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0%—50%,在促进全民阅读,提升读书氛围的同时,激活了图书市场,带动了相关文化消费。

  2019年,深圳继续提升文体事业发展水平,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和创意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深圳科技馆、美术馆新馆、深圳湾文化广场、第二图书馆等项目开工,南头古城、大鹏所城、观澜版画基地等文化街区活化改造加快推进,文博会、深圳读书月、“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中国设计大展等活动成为深圳的“文化名片”。

  今年7月,《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通过,为城市文化创新发展提出“三阶段”发展目标,绘就新的城市文化发展蓝图。

  “通过抓好《实施方案》中的一件件具体事项,深圳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创新,不断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幅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深圳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补短板、兜底线、惠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创新发展,是民生幸福城市的应有之义。今年上半年,深圳公共预算支出超七成投入民生领域。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深圳持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加快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努力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的颐年卡拿到手了,坐地铁再也不用绕道去找优检通道,方便多了。”64岁的市民李建新高兴地说,“这真是为老年人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今年4月开始,深圳面向在全市居住、年满60岁的老年人发行颐年卡,可享受免费进入公园、景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等敬老优待,目前已经发放47.7万张。7月,《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每个街道至少一家长者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至少一家长者服务站,构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

  在深圳,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数量较特区成立之初增长了801%;高等教育从零起步,如今已有15所高校。去年,全市教育支出增长22.6%,今年上半年已增长18.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深圳不仅有人工智能语音机器人、“云慧眼”,还送上非接触式问诊、订餐、心理咨询等人文关怀。今年以来,全市卫生健康支出增长23.1%,朝着“健康深圳”大步迈进。

  2020年深圳要完成的40件民生实事,其中为了推进“住有宜居”,今年全市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8万套,供应3.2万套。

  来到深圳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符合条件者可被纳入保障房体系,其子女可享受义务教育。去年,深圳市政府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等开展补贴性培训26.5万人次,共发放补贴1.26亿元……“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包容。

  对儿童友好,是对城市未来友好,也是最真切的民生福祉。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有儿童友好试点社区、街道、园区69个,儿童友好实践基地21个,儿童友好出行纳入全市慢行系统同步改造;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连续3年纳入政府民生实事,今年1季度已提前完成2020年底建成800间以上的目标任务。

  食品安全是民生的基础。深圳先行示范,加快构建供深食品标准体系,通过研究制定严格的供深食品团体标准,发布300余项供深食品标准及系列评价细则,对330个重点产品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同时,深圳还打造“圳品”品牌,已有82个品种的“圳品”贴标上市。2019年深圳市民对食品安全满意度从2015年的57.8%提升到77.8%。

  先行示范,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也是深圳各区的共同目标:龙岗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八成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罗湖区精准回应民生诉求,创新推行“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服务,成为全市医养融合典范;盐田区着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引领区,全年将安排民生支出57.38亿元,增长16.0%;光明区组建万人医学指导和健康服务团队,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保障机制……

  深圳2018年以来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24亿元,持续推进9省份54县(市、区)帮扶工作,累计助力194万人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造碧海蓝天样板间

  先行示范,要求深圳做可持续发展的先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具备绿色低碳发展的实力和基础,也必然会继续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这个常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态园林城市,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四季见花,拥有1090座公园,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森林覆盖率高达41.2%,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PM2.5年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深圳蓝”“深圳绿”成为城市最亮色。

  “皮划艇队终于可以‘回家’了!”深圳市体工大队大队长夏哲顺激动地说。今年1月21日,深圳市水上运动中心在燕罗湿地公园茅洲河碧道正式揭牌,50多位水上运动员结束18年来在外地租借场地训练的历史。

  水污染问题曾是深圳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2016年初,全市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数量最多。深圳市水上运动中心所在的茅洲河,整治前污染程度居全省第一。因为水污染严重,深圳皮划艇、赛艇队找不到可以训练的水域,只能在外地“流浪”。

  深圳市聚焦水污染治理攻坚,创新推出一系列举措:坚持治水与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更新、城市景观及产业等一体统筹、同步推进;打破行政区域治水界限,探索实施“全流域统筹”等流域统筹治理新模式;贯通治理环节,实现源头分流、源头减排、末端处理,补齐污水管网设施欠账。近4年,深圳市累计投入超1200亿元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

  “目前,深圳五大河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Ⅴ类标准,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河流水质实现历史性转折。”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

  南山区、福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获得国家级荣誉,碧海蓝天、水清岸绿的深圳更加美丽宜居。

  深圳市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累计完成1547个城中村综合治理,开展管道天然气入户百万工程。基本完成所有工地施工围挡改造提升。净化整治2730条道路,新建和改造提升1200多座公厕。建成人才公园、香蜜公园和深圳湾滨海西段休闲带等一批精品公园,新改扩建公园69个,建成花漾街区、街心花园184个,加快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大沙河生态长廊等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一年,深圳在经济不断取得突破、科技创新日益活跃的同时,加快产业升级,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实现低碳目标。质量高、结构优、消耗低,已成深圳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目前,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0%,垃圾焚烧烟气排放标准优于欧盟标准。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道“加试题”,深圳也交出了圆满答卷。20天高水平建成拥有1000张床位的应急院区,建立社区工作人员、社康医生、社区民警“三位一体”社区防控小组,构建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合一”防控网络,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和防疫物资保障,口罩产能由春节前不到2万只/天迅速提升到目前的4000万只/天……

  深圳莲花山公园山顶,邓小平铜像高高矗立;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拓荒牛”脚踏实地、蓄力前进;在前海片区桂湾河畔,前海石见证城市新变、沧海桑田……

  一年来,深圳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努力用新作为、新举措、新气象开创深圳发展新局面。

  今天,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看深圳创造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让人激情澎湃、豪情满怀。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深圳经济特区承担了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新的崇高使命,也必将创造新的更大发展奇迹!

<<< 1 2 > >>
[责任编辑:张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