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石头渠村”的幸福嬗变

——记中国移动伊犁州分公司驻昭苏县喀拉苏镇塔斯阿尔纳村“访惠聚”工作队

2021年01月25日 17:44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走进昭苏县喀拉苏镇塔斯阿尔纳村,红菇产业蓬勃发展,褐牛膘肥体壮,务工人员迎着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中国移动伊犁州分公司工作队驻村以来,在特色种植、褐牛养殖、转移就业上下功夫,带领村民跑出了增收“加速度”,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特色种植 敲开“致富门”

  塔斯阿尔纳哈萨克语意为“石头渠”,村里土地面积广阔,但土壤含沙量高,村民大多种植小麦和油菜,收益不高。经过多方咨询了解,工作队和村“两委”发现村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红菇,便决定引导村民发展红菇种植。

  因村民对红菇种植效益不了解,还缺乏种植技术,心存顾虑,工作队利用入户走访、农牧民夜校等时机宣传红菇种植效益,邀请技术员进行培训,组织村民到外县实地观摩,还免费提供菌种,鼓励有意向的村民先行示范种植。

  “在技术员全程指导下,我家半亩地红菇就挣了7000多元,明年我要扩大种植面积!”挣到“第一桶金”的村民伍君来乐呵呵地说。

  看到种植红菇效益这么好,不少村民纷纷报名参与。为推动红菇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工作队帮助成立了天山红菇种植合作社,采用“村委会+合作社+村民”的运行模式,村委会联系销售订单,合作社提供菌种并负责技术指导,村民负责种植,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目前,全村有120户村民种植红菇,人均收入1.5万元。

  红菇产业有了规模,工作队和村“两委”又盯上了沙棘育苗,筹资10万元建设5座沙棘育苗大棚,拿出500亩闲置土地,打造了沙棘种植示范园,并与县林业和草原局联手共同开展沙棘育苗和推广工作。沙棘种植示范园为60名村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还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

  褐牛养殖 鼓起“钱袋子”

  “优化褐牛品种后,我家一年靠养牛可收入6万元,通过褐牛养殖让我牢牢地牵住了增收的‘牛鼻子’,日子越过越美!”村民达吾列提汗·克赛江高兴地说。

  塔斯阿尔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殖褐牛,受技术影响,褐牛品种逐渐退化,养殖效益徘徊不前。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实施新疆褐牛品种改良工程,帮助65户村民申请贴息贷款200万元,帮助购买良种母畜,提高生产母牛比例。

  为扩大养殖规模,工作队帮助村民成立褐牛养殖合作社,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养殖模式,动员村民入股,积极组织开办培训班,提高村民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工作队还争取项目资金171万元,建设棚圈600平方米、饲料储存窖200平方米,建成颗粒饲料厂,打造了一个新疆褐牛养殖小区。目前,塔斯阿尔纳村新疆褐牛存栏1340头,养殖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塔斯阿尔纳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新疆褐牛之村”。

  “只有抱团取暖,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褐牛产业。我们准备购进酸奶生产设备,在褐牛良种培育的基础上发展奶制品、肉制品。”第一书记陈正茂说。

  促进就业 端牢“铁饭碗”

  “我在村里的技能培训班上学会了电器维修,在村里开了店,现在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村民努尔兰·阿尼达是村里技能培训班的受益者之一,家用电器维修店的收入让他成了村民羡慕的对象。

  为提升村民就业技能,工作队邀请伊犁州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师,到村举办家用电器维修、泥瓦工、养殖技术、餐饮服务、汽修汽配等培训,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

  “通过工作队点对点发布的务工信息,儿子和儿媳都在县城找了一份工作,管吃管住俩人每月还能挣5000元。”村民努尔旦·哈依巴洪说。

  为畅通就业渠道,工作队争取派出单位支持,投资100余万元,在塔斯阿尔纳村率先开通5G基站,开设集团V网,加强与人社部门、用工企业、派出单位联系,设立“劳务信息服务站”,定期更新发布用工信息,为村民就业做好服务。

  如今,“就业一个人,挣回一笔钱;学会一门技术,致富一家人”已成为村民的共识。168名村民通过工作队提供的就业信息,找到了工作,人均月收入3000元。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如今的塔斯阿尔纳村在增收致富路上阔步向前,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权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