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畜牧养殖开创牧民增收“新路子”

——记塔城地区广播电视台驻塔城市也门勒乡沃布逊村“访惠聚”工作队

2021年01月25日 17:44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传授我们知识,帮助我们创办合作社,带领我们致富!”提起塔城地区广播电视台驻塔城市也门勒乡沃布逊村工作队,村民们赞不绝口。驻村以来,工作队立足实际,精准施策,盘活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带领村民蹚出一条致富路。

  羊儿升级“钱景”好

  家有良畜,致富不愁。沃布逊村是牧业村,有77万亩优质草场,村民世代养羊,但品种老化,养殖周期长,养羊效益低。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市场调研,发现萨福克羊和巴什拜羊繁殖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鲜美,受消费者喜爱。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引进新品种,帮助村民申请贷款120万元,购买400只萨福克羊和巴什拜羊,帮助村民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收益。

  “工作队帮我申请贴息贷款,购买了35只萨福克羊,现在已发展到100多只,每只萨福克羊能卖1000多元,比以前的土羊多卖300元。”村民叶尔肯·热斯别克激动地算着自己的增收帐。

  每到冬季,养殖户需储备大量饲草料,以前,村民大都将饲草料露天堆放储存,容易发霉。为解决这个问题,工作队争取派出单位支持,筹资39万余元,为47户村民建起了饲草料棚,还邀请畜牧专家,教村民饲草料的正确储存方法。同时,指导村民饲草料配比、疫病防治等养殖技术,帮组村民节省了养殖成本,提高了成活率,让村民看到了增收“钱景”。

  青青的草原上,白如珍珠的羊儿咩咩地叫着,牧民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都尝到了品种改良带来的甜头。目前,全村存栏羊2.3万只,300余户养殖户户年均增收3万元。

  马儿踏开致富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沃布逊村家家户户都养马,但缺少科学养殖技术和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导致病死率较高,直接影响牧民养殖效益。

  为解决这一问题,工作队逐户摸排,精准核对全村马匹存栏数,邀请地、市两级畜牧兽医站专家,为村民讲解科学养殖、疫病预防、配种等知识,并对马圈消毒、饲草料配比、放养管护进行现场指导。

  村民以往养马,出栏后都是赶到巴扎上交易,偶尔也会有人来村里买马,但价格都较低。为提高养马收益,工作队和村“两委”挖掘本村制作风干肉的能手,在村里开展风干肉制作培训,引导村民增加养马“附加值”。

  “我们家的马是真正的草膘马,做出来的风干肉肉质鲜美,顾客都爱吃,一年纯利润可达3万余元。”村民古丽玛那提·吐苏甫汗说。

  “沃布逊村的风干马肉营养丰富、肉质紧实饱满、美味挡不住……”工作队在微信朋友圈帮着宣传村里的风干马肉,提高知晓率,还牵线与周边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沃布逊村的风干马肉深受周边县市顾客欢迎。

  目前,全村马存栏数1500匹,每年可创收150余万元,养殖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

  骆驼托起致富梦

  沃布逊村地处库鲁斯台草原腹地,有丰富饲草资源,发展骆驼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驼奶因微量元素多,营养价值高,颇受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上越来越走俏。

  工作队瞅准商机,鼓励村民成立养殖合作社,采取统一养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引导村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初期,工作队争取项目资金,引进优质长眉种骆驼,开办骆驼养殖技术培训班,支持村民发展骆驼养殖。工作队还定期到合作社走访,邀请畜牧养殖技术人员到合作社进行指导,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为推动骆驼养殖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工作队帮助注册了“库鲁斯台”商标,在塔城市成立专营店,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宣传,逐渐打响了“库鲁斯台”驼奶品牌。

  目前,合作社骆驼存栏700峰,每月销售驼奶3吨,户均月增收3000余元。合作社社员田国振说:“现在我们合作社的驼奶已小有名气,四面八方的客人慕名而来,我家养了100头骆驼,一年卖驼奶能挣20万元。”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今后,我们将加大畜牧养殖培训力度,提高村民技能水平,助力更多村民发展养殖业,实现增收。”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加尔肯·阿力汗说。

[责任编辑:权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