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开新边疆】鄂温克族“太阳姑娘”的光与热

2020年10月19日 15:31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董淑云 王若怡 邢明):八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苍茫辽阔,与天相接。一场微雨过后,芳草的清香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牛羊悠闲地低头啃草,安逸而宁静。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乌仁与“太阳姑娘”家喻户晓。乌仁不仅是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能人,还是当地妇女致富的带头人。

(乌仁与记者分享她的创业故事)

乌仁与记者分享她的创业故事

  “太阳花”点亮新生活

  在鄂温克族的传统饰品中,用牛羊的皮毛等制作的“太阳花”是常用的装饰品,皮质的圆心象征太阳,四周的毛针如同阳光一般,乌仁说:“这代表我们鄂温克族对温暖和光明的向往。”

  乌仁自小在草原上长大,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的乳品厂工作。1995年,乌仁还被推选为自治区劳动模范。然而,当时乳品行业不景气,乌仁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几乎全靠畜牧养殖,收入并不稳定。

  2005年,草原上兴起牧户游,乌仁开始尝试接待游客。在经营牧户游期间,她用自己手工制作的“太阳花”装点蒙古包,还佩戴着“太阳花”饰品接待游客。

  渐渐地,乌仁发现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对“太阳花”非常感兴趣,于是她带着牧民姐妹开起了自己的手工坊。“为什么不做点‘太阳花’售卖呢?既可以把鄂温克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又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乌仁制作“太阳花”及其他手工艺品的工作台

乌仁制作“太阳花”及其他手工艺品的工作台

  乌仁说,自己从来没学过美术,但每次卖出去的饰品,她都会记录下客人买得最多的是哪一款,记录下卖得最好的花色搭配。

  乌仁带领着几个牧民妇女在家里制作半成品“太阳花”,然后,她按件付费,收回半成品进行二次加工。

  “我给她们提供原材料,收回来再加工,她们在家就可以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庭,照顾牛羊。”乌仁说。

  从草原走向世界

  2010年,经多方奔走调研,乌仁决定发展鄂温克民族手工艺,带动更多人加入到产业脱贫的队伍中来,她自筹资金六十万元,创办工作室,组织嘎查里六个贫困姐妹一起来到旗里,缝制鄂温克族饰品“太阳花”。

  刚开始一个“太阳花”的价格是40元,在一次展会上,一位老太太对乌仁说:“你的手工挺有价值的,是代表自己民族的文化,你也别卖得太低了。”老太太给了乌仁100块钱,这份肯定让乌仁特别感动。

  从只会最简单的缝制图案,到裁剪成品皮样,再到创新设计,从被动等着游客上门购买,到一年参加三四十次国内外展销会,让更多人看到鄂温克族的手工艺品,乌仁不仅传承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工作室也从最初的手工坊发展成了公司,还不断带动着牧民脱贫致富。

  2015年,乌仁团队制作的“希温·乌娜吉”太阳姑娘饰品成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016年,乌仁被批准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此同时,乌仁积极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活动,培养了8名“太阳姑娘”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并派他们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交流学习。

  也是在2016年,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建成,乌仁将公司迁至园区,员工也由最初1人发展到14人,其中5人是贫困户。

  乌仁先后在阿荣旗、扎赉诺尔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等地开展培训,带动数千名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以2019年为例,乌仁扶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12名,每人每户增收近3000元。目前,已经有七百多人参与过乌仁团队的订单,其中有264人是贫困户。

   传承的新生力量

  艾吉玛是乌仁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艾吉玛毅然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创业。

  “很多人是网络购物,但妈妈不会用汉语打字,就让我做销售工作,还教我制作各种非遗产品,拓宽了创作思路。”艾吉玛的朋友圈分享了各式各样的“太阳姑娘”衍生产品,如胸针、耳环、冰箱贴、手机支架、鼠标垫、车挂等等,她也在不断探索着“太阳花”传统与创新的各种可能。

<<< 1 2 > >>
[责任编辑:张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