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锦瑟年“华”“融”情于民

——记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驻和田市吐沙拉镇墩村“访惠聚”工作队

2020年01月14日 12:47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走进和田市吐沙拉镇墩村,错落有致的安居富民房坐落其中,田间一派丰收的喜人场景,乡村车间的工人们在忙着订单生产,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墩村是深度贫困村,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访惠聚”工作队驻村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开办乡村车间、促进转移就业等方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带领村民走上通往幸福的脱贫致富大路。

  特色种植见实效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增收是带动农民脱贫的重要方法。墩村人多地少,种植结构单一,土地效益不高。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听取村民发展意愿,发现市场青萝卜需求量大,且村里土质适宜种植,便与村“两委”商议,决定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通过发展青萝卜种植,助力村民脱贫增收。

  工作队经过市场调研分析,鼓励村民组建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合作社组织村民利用小块地统一种植青萝卜,并提供种植技术支持,进行统一收储、统一销售,工作队还多方联系经销商订单收购。如今,共吸纳21户村民200亩的土地种植青萝卜,亩均收入近2000元,是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的2倍。

  “以前种小麦收入不高,改种青萝卜以后,不仅有技术员全程指导技术,种出的青萝卜也不愁卖,感谢工作队给我们的帮助。”村民苏麦热姆·乌吉阿卜杜拉高兴地说。

  为了让村民获得更高收益,工作队争取到扶贫资金100万元,修建集制冷、贮藏为一体的智能化冷库,对农产品进行保鲜储存,通过反季、延长保鲜时间等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村民长期增收致富提供保障。

  “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在不断调优村民种植结构的基础上,把科学种植、养殖、技能培训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如今,全村共计种植核桃800余亩,种植萝卜200余亩。”村党支部书记陈静隆表示。

  就近就业有作为

  就近就业是实现众多无法外出务工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工作队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积极发挥派出单位作用,筹集资金购进60台缝纫机,建设以生产加工床上用品、服装为主的300平方米乡村车间,实现村民就近就业。

  村民古丽齐曼·艾则孜由于孩子年幼,无法外出务工,乡村车间建在了家门口,给她提供了就业机会。“工厂建到了家门口,在这里工作不仅能学手艺还能顾家,每个月都有收入,真是感谢工作队。”古丽齐曼感激地说。

  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村情实际,决定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致富能手艾布妮萨·图尔荪托合提负责乡村车间的经营管理,并邀请专家到村开展缝制、裁剪、针绣等技术培训,提高工人技术水平;主动与周边学校、工厂、企业展开合作,签订了70万元加工订单。

  如今,工作队创办的乡村车间吸纳了36名村民稳定就业,盘活村里闲置的8个鱼塘,聘用10名村民就业,还在村中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了9名年龄较大村民从事保洁工作,帮助村民就近就业。

  转移就业新突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作队把转移就业作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力促转移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

  针对村民不意愿外出务工,无技能、无岗位、致富动力不足的问题,工作队员和村干部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宣讲,引导村民转变观念,鼓励他们学习掌握就业技能、走出家门就业,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激发村民脱贫内生动力,并逐户摸清底数,实名制动态管理,精准掌握就业意愿。

  工作队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班6期,内容涵盖烹饪、汽修、电焊、家政服务、裁剪等,补足村民就业技能短板。“工作队给我们讲解就业政策,开展技能培训,还帮我联系到和田市一家汽修店上班,现在一个月能挣4000元。”村民阿迪力·艾则孜高兴地说。

  工作队多渠道、广范围收集用人单位招工信息,联系对接就业岗位,精准组织岗前培训,并根据采集的贫困村民就业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在工作队的努力下,280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2500元。

  “融进来,走出去,富起来,我们将在扩大特色种植面积、支持乡村车间发展、促进转移就业上持续用力,决不会让任何一个困难家庭掉队,确保每户贫困户如期脱贫,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艾克拜尔·贺加说。

[责任编辑:权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