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产业就业助农业 种粮种果种幸福

——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驻墨玉县加汗巴格乡墩阿热希村工作队

2020年01月14日 12:47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墨玉县加汗巴格乡墩阿热希村人均耕地少,经济基础差,村民普遍缺乏就业技能,是深度贫困村。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结合本村实际,发挥派出单位优势,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和鼓励村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引进良种发展高产水稻

  墩阿热希村位于喀拉喀什河畔,是墨玉县传统水稻种植区。由于村民种植技术不高,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工作队协调派出单位组织专家到村蹲点调研指导,精准分析当地土壤、气候条件以及种植业情况,提供科学决策参考。工作队依托科研力量,最终选择新型高产水稻品种,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为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工作队邀请专家举办新品种种植技术培训班,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为村民提供机械插秧、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方面的技术服务。

  “我种了十几年水稻,从来没见过稻子能长这么高,稻穗这么大,工作队真厉害!”村民图尔荪尼亚孜·库尔班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感感慨地说。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图尔荪尼亚孜家种植的新型水稻长势良好,植株高壮穗长粒多,比普通水稻高出近一倍。经测算,2019年全村水稻亩产量将超过700公斤,预计亩均增收300元。

  科技帮扶助力核桃增收

  墩阿热希村种植核桃近350亩,由于村民管理粗放,导致林果经济效益低。工作队采取举办培训班、引进先进生产资料等措施,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

  “今年我家的核桃丰收啦!1亩地收了200公斤核桃,比去年多收30公斤,工作队请来的农业专家真棒!”村民苏丹古丽·艾沙看着收获的核桃笑着说。

  为解决核桃偏小和空壳多的问题,工作队多次邀请新疆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前来给村民们指导。专家根据核桃不同生长阶段的管理要求,对核桃修剪、松土施肥、拉枝整形、授粉、摘心、病虫害防治、抗旱排涝、保花保果、嫁接改良、清园消毒等技术一一进行了示范。

  同时,工作队还为村民引进新型有机菌肥制作技术,肥料成本比以前下降60%,村民可以就地取材,节省一大笔开支。

  在工作队的帮扶和专家指导下,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核桃产量和品质大幅增长,全村350余亩核桃亩产量在190公斤左右,亩均增收300多元。

  技术培训注入就业动力

  工作队除了向土地要效益,还利用城郊优势,把转移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我做的凉面清新爽口,大家都爱吃,回头客特别多,现在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贫困户阿依古丽·如孜一边招待客人一边笑着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阿依古丽通过参加村里组织的厨艺培训班,学会了制作凉面的手艺。现在她在村里的夜市摆起了凉面摊,一夜就能挣100多元。

  提高村民职业技能水平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工作队结合村民自身特点和就业需求,在村里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教学内容覆盖特色种植、养殖、建筑、农机维修、园艺、烹饪等。今年,工作队共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8期,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

  为帮助村民实现就业,工作队多方协调联系用工单位,积极推介村民到合适岗位工作。同时,通过帮助村民申请小额扶贫贷款、提供创业辅导等多种方式支持村民自主创业。截至目前,工作队共帮助54名富余劳动力在墨玉县、和田市等地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1.8万元。

  工作队带领村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做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让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将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继续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一方面在特色种植上让村民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在就业上多下功夫,给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飞越高。”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孙正文说。

[责任编辑:权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