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搭建就业“直通车” 服务增收不打烊

——记伊宁市农业农村局驻潘津镇苏拉宫村工作队

2020年01月14日 12:47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伊宁市潘津镇苏拉宫村的刺绣工厂里机器飞针走线,蛋糕店里香气扑鼻,裁缝铺里电动缝纫机哒哒直响……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和脸上洋溢的笑容,就业增收的曙光升起,散发出生机勃勃的增收活力。

  伊宁市农业农村局“访惠聚”工作队驻村以来,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致贫原因,精准培训强技能,精准助力“走出去”,就近就业促增收,带领各族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抓实技能培训 提升就业能力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为提升村民就业增收技能,工作队和村“两委”以抓培训、促就业为突破口,由第一书记统筹驻村各支力量,通过细致走访,对全村18-55岁富余劳动力进行梳理,根据就业意愿、个人特长和家庭状况建立了“一人一档”明细台账。

  工作队依据富余劳动力明细台账,想方设法满足村民培训需求,利用庭院微宣讲、农民夜校和外出实地观摩等形式,邀请种植养殖专家教科学种田、科学养畜增加收入,聘请烹饪厨师教面点蛋糕、炒菜开店鼓励就近就业,邀请了各类技师传授装修建筑、维修驾驶技术促进转移就业,边宣传发动,边培训转移,使村民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激发内生动力。

  “以前,我只会用秸秆喂牛羊,牛羊总是不够肥壮,工作队推荐我去养殖示范基地学习,我学会了制作青贮饲料和配方饲喂技术,通过短短两个月时间,我育肥的两头牛就卖了好价钱,真是感谢工作队。”村民努尔买买提·沙吾提说。

  工作队入驻以来,坚持先易后难,先地后技,抓好土地增产增收,引导村民转移就业,鼓励村民就近创业,全村开展实用技能培训60余场次,培训3000余人次,基本实现了家家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走出村庄藩篱 拓宽就业门路

  有技术是前提,找工作是关键。村民们脑袋富了,心路也打通了,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工作队与村“两委”统筹谋划,实施就业“三步走”措施,畅通就业渠道,精准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干部“走”出去。工作队发动派出单位干部拓宽就业渠道,主动对接联系各类企业、商铺,寻求外出就业岗位,工作队员们走遍辖区所有企业,永宁煤矿、宏图砖厂……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今年,工作队帮助村民解决就业岗位48个。

  经纪人“走”出去。工作队采取“劳务服务站+经纪人”运作模式,整合20余名经纪人,组建劳务服务站,搭建阶段性转移就业平台,带领村民季节性务工。“今年,我们服务站已经签约了140余个村民外出拾棉花、摘红花、收打瓜,预计人均收入都会超过1万元。”经纪人努尔买买提·阿布来提说。

  村民“走”出去。今年,工作队组织各类用工单位在村里召开了5次招聘会,共有12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村民特勒斯别克·巴扎拜克通过参加招聘会,成为一名矿业工人,一年的时间,他的工资已涨到每月6000元,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殷实。

  “这些年,工作队紧盯着就业增收,千方百计寻找务工机会,现在乡亲们有了精气神,习惯用勤劳双手改变生活,家里生活也有很大改善,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一定会突破5000元,真是感谢工作队!”村党支部书记迪力夏提·阿迪力江说。

  搭建就业平台 激发就业活力

  转移就业出不去的人,才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工作队因人、因户施策,让群众就近就业,有效解决部分因病致贫、赡老扶幼“走不远”群众增收难题。

  “以前,我做传统饼干式样单一,在巴扎上卖不出好价钱,参加专门培训我学会了很多技巧,在工作队的鼓励下,我开了苏拉宫村第一家蛋糕店,每个月都有近3000元的收入,真是太感谢工作队了。”村民阿丽亚·阿不力米提自豪地说。

  工作队坚持脱贫不留死角,做到增收致富一个都不能少,动员10名草根宣讲员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激发妇女创业激情,组织180余名妇女到附近乡镇的巾帼创业基地、民生坊参观学习,争取到创业帮扶资金3.16万元,实现150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村民努尔古丽·依米提擅长刺绣,一直梦想有自己的刺绣厂,工作队得知情况后,上门帮助规划院落、科学布局,建成了面积3300平方米、拥有80台机器的刺绣厂、解决了56名家庭妇女就业问题。

  驻村以来,工作队紧牵就业创业“牛鼻子”,帮助全村实现劳动力转移3678人次,创收1655万元,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今后,我们将继续调动乡亲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成为生活的主角儿,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动力,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把就业增收致富做深、做细、做实。”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刘睿说。

[责任编辑:权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