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巧下“三步棋” 就业结硕果

——记中泰集团驻于田县斯也克乡喀提亚克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08月07日 17:05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感谢工作队举办培训班,还帮我们找工作……”在于田县斯也克乡喀提亚克村,说到中泰集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喀提亚克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0户1378人,工作队进驻后,以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富余劳动力就业为抓手,取得脱贫攻坚工作实质成效,让村民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第一步:技能培训助就业

  工作队经过入户走访,发现很多村民缺乏就业技能,导致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作队和村“两委”举办种植、养殖、家政、服装缝纫、烹饪、建筑、创业培训等技能培训班,鼓励村民掌握一门技术,练就一技之长,端上“技能碗”。

  “老板,两个肉馕。”“好的,里面坐,请稍等。”村民阿布杜拉·肉孜在自家的肉馕店里忙着招呼客人。

  阿布杜拉家里只有1.5亩地,日子过得很拮据。工作队员在入户走访时帮他分析致贫原因,鼓励他学普通话、掌握一技之长,通过自己的双手早日脱贫致富。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阿布杜拉参加了村里技能培训班,学会了肉馕制作技术。为了助他早日脱贫,工作队还帮他在315国道旁租赁了一间门面房,让他经营肉馕店。由于阿布杜拉手艺好,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每月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还雇佣了2名贫困村民,月工资1500元。

  “多亏了工作队举办的培训班,让我学会了一门手艺,要不然哪有这么高的收入。接下来,我计划扩大经营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就业增收。”阿布杜拉说。

  目前,通过技能培训,村里有326名村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以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等方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人均增收2500元,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第二步:走出家门天地宽

  标准化的乡村车间、先进的纺织设备、丰富可口的工作餐、温馨舒适的员工宿舍……这一切都让农村姑娘热依汗古丽·阿西木感到新奇。“我深深地感觉到,只有走出去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在中泰集团阿拉尔富丽达公司上班两年了,不但脱了贫,而且生活越过越好。”热依汗古丽说。

  21岁的热依汗古丽高中毕业后在家帮父母务农,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到阿拉尔富丽达公司从事纺织工作,勤奋好学的热依汗古丽很快成为骨干,工资也从3000元增长到5800元。

  喀提亚克村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为主,本地就业渠道窄,增收困难。工作队入驻后,在扩大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上持续用力。工作队和村“两委”利用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时机,向村民大力宣传“一人务工、全家致富”“学会一项技能,带富一个家庭”的理念,营造外出务工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鼓励、引导村民走出家门就业增收,并帮助有意愿外出就业的村民协调联系就业岗位。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累计有259名村民到中泰集团所属企业就业,人均工资3000元。目前,在中泰集团就业的村民均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第三步:利用资源富口袋

  走进喀提亚克村芦苇席编织厂,几十名工人忙着编织芦苇席。“在家门口上班真方便,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村民阿依古丽·买吐隼说。

  喀提亚克村湿地较多,盛产芦苇。为帮助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脱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芦苇资源,在村里成立芦苇席编织厂,方便村民就近就地就业。通过一个多月的筹建,芦苇编织厂终于建成,现已形成了采割、压制、手工编织、成品修剪等生产“流水线”,吸收本村52名村民就业,村民每人月均收入2000元。

  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依靠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已蔚然成风,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下一步,工作队将持续在精准就业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村民的就业率,实现2019年如期脱贫。”第一书记、“访惠聚”工作队队长万进军说。

[责任编辑:权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