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命奉献给绿洲大地

——追记七师一二六团十一连农业技术员杨兵

2018年10月25日 11:47   来源:当代兵团

  本刊记者黄毅轩

  杨兵走了,在睡梦中悄然离世。

  10月16日,上午9时,刚刚结束24个小时的维稳值班,身为七师一二六团十一连农业技术员的他,又匆忙赶往连队巡查采棉情况。上午10时,他身体不适返回连部休息,却突发心肌梗死,再也没能醒过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7岁。

  杨兵把一切都献给了绿洲大地,书写了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的人生篇章。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杨兵,1970年出生在七师一二六团,是土生土长的“兵二代”。

  母亲给他取名叫“兵”,希望他继承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做个堂堂正正的兵团人。而他,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许。

  作为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杨兵始终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要求——“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在亲友的印象中,憨厚老实的杨兵为人内向,不善言辞,用他们的话说,杨兵是个“说得少、做得多的实在人”。

  “他是个实在人,真心实意为别人着想。农忙时节,他每天天不亮就去棉田里转,发现谁家的棉花有问题,就主动给人家打电话,帮他们解决。”十一连植保员李建军回忆道。

  2014年4月初,十一连连续遭受多场大风袭击,群众管理新家受灾严重,急需补种重播。就在他为购买农资所需的资金发愁时,杨兵给他送去了2万元钱。管理新说:“杨兵家的情况也不好,这些钱都是他从牙缝里抠出来的,他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了我。他真的是个好人!”

  这样的评价还原了一个平凡和真实的“实在人”杨兵,更让我们看到了在生活和工作中,习惯冲在前面的“共产党员”杨兵。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决定了他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对事业的态度,在杨兵身上,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一二六团副政委林忠晓说:“杨兵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就像北山上迎风屹立的胡杨,默默守护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翻开杨兵生前的学习笔记,在一篇题为《守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的文章后,他曾写下这样的心得体会:“人的精神境界,是受自己支配的。只有自身做好防范,任何的侵蚀都起不了作用。”

  “一个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不提高党性修养,不加强党性锤炼,就会丢掉党性原则和党性立场。”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一名党员应该说什么,做什么。要时刻不忘一名党员的责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

  这既是杨兵的感悟,也是他的信仰。

  一生只做一件事

  “杨兵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一件平凡又崇高的事,就是20年如一日为职工群众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十一连连长张卫平说。

  1991年高中毕业后,杨兵回到连队,1995年被选派到塔里木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习两年。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理论知识,认真钻研农业技术。由于表现突出,不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但是,为了服务群众、造福家乡,杨兵学成后毅然回到一二六团,扎根基层连队,在农业技术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

  这些年来,杨兵不断为职工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足迹遍及连队每户职工群众家的承包地。每块地的面积、肥力、产量等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我们这里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技术员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技指导方面,杨兵对职工群众有求必应,总是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倾囊相授、毫不保留。”一二六团农业科负责人陈绍栋说。

  “要是没有他的帮助,我不可能靠种棉花挣到钱,也不会成为植保员。”李建军说,1995年,他从河南老家来到一二六团十一连打工,“过去我从没种过地,对种棉花更是一窍不通。”

  杨兵手把手地教李建军,从播种到田管再到采收,事无巨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兵的悉心指导下,李建军不但学会了种棉花,成了连里的科技示范户,还当上了连队的植保员,成了杨兵的好搭档。

  2016年,七师与乌苏市签订合作共建发展融合经济的战略协议,抽调了188名能力强、素质高的农业技术人员,赴乌苏市各乡镇和村(队),进行“一连对一村”援助帮扶。杨兵被派到乌苏市甘河子镇包家庄子村,支农服务一年。

  其间,杨兵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搞调研、查情况、做培训,面对面给村民讲解农业技术知识,手把手地向村民传授农业生产技能。

  “杨技术员真是个好人!”包家庄子村村民王艳立说,“杨技术员待人和善,对工作特别认真,把我们的事当成他自己的事来操心。记得有天早上7点多我还没起床,他就给我打电话说,他去我家棉花地里看了看,发现棉花长势不好,告诉我要注意哪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支农服务期满后,杨兵回到了连队,但是他和村民们的联系没有断。

  “不管是谁,不管在什么时候,遇到农业技术问题,找杨技术员,他总会尽力帮忙。”在王艳立的手机里,保存着与杨兵的多条通话记录,其中多次通话都发生在晚上11时左右,时长都达三四十多分钟。王艳立说:“要是没有杨技术员,我们的棉花产量不会提高这么多。”

  在杨兵的协助下,如今,甘河子镇已建成了万亩机采棉标准化示范区,全面推广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农业技术,棉花实现了丰产丰收。

  甘守清贫真心为民

  “想不通,他咋说走就走了!他是个孝顺懂事的娃娃,总想着家里人,担心我吃不好穿不暖。一想起他,我心里就难受!”提起儿子杨兵,72岁的钟国珍泣不成声地说,“以前,每天中午我做好饭,等他回来一起吃,他爱吃我做的饭。可是以后,我再也等不到他了。”

  说完,泪眼婆娑的钟国珍抬头望了望窗外,似乎还期待着儿子杨兵骑着那辆破旧的摩托车,再次出现在门前的那条土路上。

  这些年来,杨兵生活拮据,几乎没有积蓄。他走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只发现了两件新衬衣,其他都是穿了很多年的旧衣服。

  提到哥哥杨兵,杨寨花哭着说:“家里条件不好,我哥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让家里人受委屈。他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很大方。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尽力帮忙。”

  像杨兵这样有知识有技术的技术员,原本有许多升迁的机会,但是,他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的要求,一直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工作。对他而言,再难也不退缩,因为这是信仰;再累也不放弃,因为这是职责;再苦也不抱怨,因为这是使命。

  十一连党支部书记王建忠说:“杨兵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都用来帮助别人。连里有不少人在他的指导下,靠种地脱了贫。要是他出去单干,一年能挣不少钱。可是,为了职工群众,他没有这么做。”

  “有时候,别人给他打电话咨询农技问题,他担心电话里说不清楚,就骑着摩托车赶过去,当面给人家指导,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杨寨花回忆道,“我问过他,这么做,到底图啥?他说,能帮到别人,他才觉得自己活得有意义。当了技术员,就得对职工群众负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坚持”二字,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然而,杨兵20年如一日,忠于事业、踏实谋事,甘于清贫、一心为民,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用生命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考题。

  精神之光,烛幽以明。近日,七师党委追授杨兵为七师“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师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向他学习。

  杨兵走了,却把脚印留在绿洲,把口碑立在民心。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