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

——来自三师叶城二牧场的脱贫报告

2018年10月25日 11:45   来源:当代兵团

  本刊记者 邱海强

  驱车从叶城县219国道“零公里”处一路向南,在60公里外的昆仑山北麓,一条崭新的沥青路连接着新藏公路,鳞次栉比的楼房在绿树掩映下开始显出轮廓,这里是国家六类高寒地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团场——叶城二牧场。

  6月的叶城二牧场处处飘着花香,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初夏时分,记者走进这个“袖珍”的荒漠绿洲,去探寻昆仑雪山下二牧场脱贫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叶城二牧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实施精准脱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从政策兜底到资源帮扶,从“输血”健体到产业“造血”,二牧场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种杏人的苹果账

  今年43岁的依力·吾休是叶城二牧场杏花社区的居民,也是3个孩子的父亲。作为土生土长的牧场人,干了半辈子农活的依力·吾休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能有一份拿工资的工作。

  第一次领到2000多元钱的工资,依力·吾休攥在手里数了又数:“2000元钱,那是5亩巴旦杏种植一年才能‘结下来’的收入。”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要从兵团开启贫困人口摸底调查开始讲起。在依力·吾休的记忆中,2014年是不一样的,他填了表、拍了照,建了贫困户档案。依力·吾休不明所以,也不懂如何脱贫致富,直到扶贫办主任曾全利在杏园里找到了他。

  “25亩的巴旦杏、人均不到3000元的收入,这是当时依力·吾休一家人的经济状况。”董全利说。为了摸清“穷根”,叶城二牧场深入连队、社区,全面摸清贫困户家庭,和依力·吾休一起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60户173人。

  为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二牧场从发展产业基础到推进产业发展,采取措施可持续地增强产业“造血”功能。

  2015年,二牧场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高标准苹果园5000余亩、核桃园214亩,种植优质苹果树近40万棵、核桃树3500棵。

  同年7月,“种杏专业户”依力·吾休开始种起了苹果,趁着二牧场打造“万亩高标准苹果园”的机会,依力·吾休和妻子申请承包了80亩苹果园。

  可就在依力·吾休计算着自己的苹果账时,他发现有道难题是他无法解决的。“二牧场地处高寒区,苹果从幼苗种植到挂果收获,至少需要将近5年的时间,这5年间将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依力·吾休犯了难。

  这对于本就贫困的依力·吾休来说,无疑将是沉重的负担。而他的担忧,在二牧场的承包户中不是个例,这是所有人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为减少职工对苹果园前期的投入成本,二牧场党委通过合理规划,规定前5年苹果园暂不承包给依力·吾休,而是由二牧场园林科经营管理,以公管形式吸纳剩余劳动力,强化管理措施,确保成活率和建园质量,到挂果后再承包给个人。

  同时,二牧场按照薪酬制,每月发给依力·吾休2000元的工资,而果园按照规定达到管理标准,每亩地还给予补助100元,确保依力·吾休从承包果园的第一年起,就能实现脱贫。

  “这么好的政策让我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依力·吾休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筑起新的希望

  春末夏初,距离叶城二牧场不远处的昆仑雪山开始融化,渐渐上升的雪线在蔚蓝的天空下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6月1日傍晚,曾经的贫困户、四连职工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管理着自家的杏园,9岁的女儿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从学校回到了家中。

  看着花一样的女儿,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的眼前总会浮现出4年前的那一幕。

  2013年夏季的傍晚,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贪玩的女儿偷偷爬上了杏树,却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腿骨严重受伤,鲜血浸透了裤子。

  看着女儿被树枝划出的伤口鲜血直流,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疯了似地抱着女儿跑出了家门,把女儿送进了叶城县人民医院。经过两个小时的紧急处理,伤口止住了血,但小腿严重骨折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一切发生得太突然,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脑中一片空白,而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此变故,基本上花光了所有积蓄。加之当年他家的15亩杏园遭受自然灾害,基本上没有收入,生活陷入了贫困之中。

  二牧场党委得知了情况,给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办理了大病医疗救助,及时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2014年,在二牧场党委的帮扶下,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凭借着电焊手艺,开始在工地上打工。虽说早出晚归有些辛苦,但有了场里的支持,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感觉身上的劲儿使不完。与此同时,二牧场将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等60户贫困户全部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安排他们住进了楼房。

  2016年,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的妻子在社区找到了工作,加上杏园经营管理得当,一年下来,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一家收入近4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住着80平方米的楼房,我们还有60多只羊、15亩杏园,妻子和我都有固定工作。现在吃的、穿的、住的都不愁了,看病有医保、孩子上学免费,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谈到几年之间的变化,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脸上乐开了花。

  买买提阿布杜·热依木只是叶城二牧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5年时间里,二牧场的脱贫计划为60户173人筑起了新的希望。

  最后的脱贫之路

  从叶城二牧场往南160公里,在群山环抱下,三连隐卧在一片山谷之中。自上世纪50年代三连成立以来,一直是个“难与山外通人烟”的地方。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三连牧工斯迪克麦麦提·色依提来说,自打出生起,贫困就一直跟随着他。昆仑山谷中的三连,高寒缺氧,没有种植业,放牧是牧工们唯一的经济来源。一直以来,如何摆脱贫困,成为了斯迪克麦麦提·色依提的心病。

  2014年以前,三连采取传统的放牧模式,大部分草场的承包权被10户牧工承包。今年36岁的斯迪克麦麦提·色依提因为没有固定的草场,草源得不到保障,所以养殖规模一直很小。

  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矛盾,2014年6月,花费半年时间走遍了52户牧工居住点的三连连长刘前东打破了僵局:采取草场分片包干、大户带小户的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同时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当地牲畜品种,提高牲畜繁育率。

  草场的问题解决了,可斯迪克麦麦提·色依提依旧没有摆脱贫困,对他来说,销售运输是个更大的难题。一道43公里的崎岖山路,严重阻碍着三连的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因交通运输不便带来的问题,2014年,叶城二牧场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当年三连就有20多户牧工加入。以前,每只羊卖400元左右,通过合作社统一销售,可卖500元左右,均价提高了100多元。斯迪克麦麦提·色依提说:“我把60只羊放到合作社,不仅定期有收入,销路也不愁了,自己还可以抽出时间打工。”

  同时,为推动多元增收,连队不仅加大了对职工养殖技能的培训,还多次组织青年牧工下山学习各项技术、外出务工,并积极协调多户困难家庭跑运输。山里牧工“走出去”,不仅增加了收入,也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

  走好脱贫“最后一公里”,因地施策,三连牧工的收入翻了番,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7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1.4万元,全部实现了脱贫。

  “要想富,先修路!”斯迪克麦麦提·色依提望着修建中的沿河公路说:“现在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商家收购这里纯天然的畜产品,或者来这里加工,让我们过上更加富庶的生活。”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