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爱心情至真

2018年10月25日 11:39   来源:准噶尔时报

拳拳爱心情至真

——记全国敬老爱老模范张文华

张乐

  7月10日,伴着夏日的阳光,张文华走进他今年年初接管的五家渠市军垦路街道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这里虽然没有豪华的装修设施,但环境优雅、干净宽敞,花园里植被茂密、郁郁葱葱,院内的楼亭、长廊让许多老人有了生活娱乐、观景赏花、康复锻炼的去处。

  张文华是市军垦路街道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站长。2000年,他开始创办爱心养老院,现在已从事养老工作17年。张文华用心中的大爱,温暖和感动了众多老人和他们的家人,被大家称为“老人的儿子”。今年,他被评为全国敬老爱老模范。

  “老人高兴,我就快乐”

  “华……华……”81岁的王慧俪老人在托老站的走廊看到张文华,兴奋地呼唤着他的名字。由于小脑萎缩导致的阿斯海默症,王慧俪老人行动和说话有些不顺畅。现在,她除了张文华以外其他的人都已忘记。

  “王阿姨的子女工作忙,很少有时间来看她,我经常带她锻炼,陪她说话,所以她见了我总显得亲近些。”张文华说。

  说罢,张文华便上前牵着老人的手,一边像哄小孩一般夸赞王慧俪进步了不少,一边鼓励她继续尝试行走和说话。

  “老乡、老乡……”文化娱乐休闲室里传出了74岁王淑云老人的声音。坐在轮椅上的王淑云见到张文华也格外的亲近。张文华笑笑,尽量大声地回复她说,“好的,阿姨,一会儿我和你一起做拇指操啊!”

  “我一直提倡失能失智的老人动起来,我们的专业化服务不仅仅是指医疗救护方面,更多的是要让老人在晚年期间要过得快乐、有尊严,让他们对生活有信心,有希望,我们不能让他们因为无法自理而放弃自己。”张文华认真地说。

  当照顾好了王慧俪、王淑云两位老人后,张文华走到了老人们的休息室,休息室的门牌并没有写着正规的门牌号,而是在特制的卡通门牌上写着“长寿村”和“老街坊”的字样。

  正准备休息的83岁老人钟玉兰老人看见张文华来了,立即喜笑颜开,她让张文华坐在自己身边,并略带羞涩地说:“华儿,我唱首红歌给你听,好不?”张文华立即拍手答应。在张文华的鼓励下,老人唱得悠然自得,张文华则是一边微笑着,一边打着拍子哼着曲调。

  听到歌声的“长寿村”和“老街坊”休息室的老人们纷纷鼓起掌来。钟玉兰老人在大家的鼓励下说出了自己的小心愿,“华儿,我唱的好不?年底的时候,我能站在台上给院里的所有人表演唱红歌不?”钟玉兰望着张文华带着孩童般恳切的目光问。张文华连连答应,他向老人保证一定会满足她这个愿望。

  “在我们这里老人们都可以发挥自己所长,他们的小心愿我们都会尽力为他们实现。有时候我感觉他们都像我的父母,有时候又觉得他们像极了孩子,陪伴他们度过晚年,我觉得很快乐。”张文华说。 

  “让老人开心,家属安心”

  “我出生在一○二团,家里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的,记得我9岁时,父亲因为肝硬化卧病在床,母亲一人上班挣钱养活家里的4个孩子。那时候我便学会了洗衣、做饭,照顾父亲,给他擦澡、刮胡子、喂饭。这也让我更加了解到母亲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张文华说。

  成年后的张文华发奋努力,他想要好好工作,努力挣钱让母亲过上好的生活。可越来越忙碌的工作使得他和母亲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一年年底,当他回家探望母亲时,发现母亲孤单地坐在客厅,母亲见到他很高兴。才寒暄不久,张文华便接到了公司的电话,他不得不再次匆忙地离开母亲赶回单位。

  走之前,张文华将自己的奖金递到母亲手里,希望可以看到她欣慰的笑容。然而母亲只是勉强地笑了笑说:“华儿,妈有退休金,够花,你留着吧!工作要紧。”母亲的眼中布满了失落的泪水。之后母亲犹豫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补充道:“你以后有时间的话,能不能多回家几趟……” 余下的话母亲生生地咽了回去,张文华心里顿时充满了愧疚。

  张文华当即决定,带上母亲一起走,哪怕找个保姆或者找个条件好的养老机构照顾母亲也要让母亲在自己的身边。可张文华很难找到适合的场所。于是他便心生自己办个养老院的念头。

  张文华说:“我就想办一个让老人既能休闲娱乐,又能住宿疗养的托老所,让他们快快乐乐的,不用去闻医院的异味,没有孤独感,建立一个让老人开心,家属安心的场所。我想要像妈妈一样的老人都老有所依,我想让和我一样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家属,都能给自己的亲人找到一个好的去处。” 

  “养老事业,是爱心事业”

  2000年,张文华创建了一所养老院。创院之初,由于规模小、人手不够,张文华除了主持全院工作外,还兼当护理员、维修工、清洁工等。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张文华守候着老人,直到最后一个老人安然入睡。虽然精力和人手有限是个问题,然而,资金的断链和不足才最要紧的。

  “记得当年居委会送来一名80岁的回族孤寡老人沈书萍。养老院财会人员跟张院长算了一笔账,沈书萍每月只有156元低保费,离养老院的收费标准差很多,再加上养老院没有清真食堂,若接收了这位老人,自然会给养老院增加很多负担,张院长却笑着说‘你以为我不会算账?但我们从事的是爱心事业,不能只想着赚钱,要算算良心账!”和张文华一起在养老院工作多年的王春霞回忆道。

  没有听大家的劝阻,张文华毅然接收了这位老人,并把老人当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他为老人专门开设了清真食堂,并特意叮嘱其他老人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他每天都陪会沈书萍老人聊天。

  沈书萍一住就是9年,最后的5年,沈书萍的身体状况愈来愈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24小时护理。张文华便每天抽出时间为她洗脸、洗脚,倒大小便等。每每此时,沈书萍拉着张文华的手只是流泪。沈书萍病重时,张文华垫钱把老人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张文华一直陪伴沈书萍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

  “老人弥留的时候拉着我的手,很安详,她告诉我,感谢我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她的陪伴。或许也正是因为她的话,让我坚定了继续做养老事业的决心。”张文华说。

  由于养老院里入住的大多是生活需要照顾的“三无”、五保、低保、孤寡老人及残障人士等。虽然民政部门也一直在补贴,但金额上还是远远低于正常的费用开支,就这样,张文华每年都拿出自己的钱补贴养老院,在这17年时间里共贴补资金60余万元。

  张文华总是说:“咱们再难也不能让老人们受难。”他每年都为老人购买两套新衣服,节假日还为不同民族的老人发放慰问品。

  每当有人问张文华接收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花了那么多精力和代价值不值?张文华总是说:“虽然物质得到的少,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精神上很满足,也尽到了社会责任,这是最有意义的事儿。”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