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新闻的精度、角度、深度和温度

2018年10月24日 15:51   来源:当代传播

  王永飞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新闻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然而,经济现象纷繁复杂,经济新闻常常因专业术语多、专业性强而显得晦涩难懂。那么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贴近群众,从而让经济新闻更加通俗地反应经济现象、传播经济信息、揭示经济规律、预测经济趋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经济活动决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经济新闻概念辨析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概念的界定,最受认可的是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他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笔者认为,这一概念既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有其天然缺陷。合理的成分在于,这一概念界定了新闻的时效性在于新,新闻的本体在于事实,新闻的出现机制在于发生或发现;不足之处在于对新闻本体的界定只是局限于事实,范畴界定偏窄。

  结合这一定义,我们对经济新闻的概念辨析如下:经济新闻是对经济领域新近发生或者发现的对当今时代某一领域或者地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事实、规律、观点、趋势的报道。

  对于这个概念应从以下层次把握:

  一是领域范畴。投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环节,也可以包括一些可以从经济视角进行观照的社会事件。

  二是时间范畴。经济新闻的出现有两种情况,即以前没有,现在刚刚出现;以前就存在,现在刚刚发现。另外,这里也要把握一个时效性的问题,要尽可能压缩发生、发现与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短越好。

  三是本体范畴。事实、规律、观点、趋势。我们认为,新闻的本体可以是事实,可以是规律,可以是观点,也可以是趋势。事实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规律是事实中包含的内在机理;观点是一些人,包括权威人士、新闻人物等,对事实的看法、自身的人格境界及其对事物的运作理念;趋势则是事实未来发展可能呈现的形态。

  四是价值范畴。对当今时代某一领域或者地域具有一定影响力。这就要求经济新闻的报道具有选择性,要选择对世界、国家、某一地域、当今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事实、规律、观点、趋势。这种影响力可以是正面的经验借鉴和思想启迪;也可以是负面的,通过报道揭发邪恶、遏制罪恶、促进了制度完善、催生社会进步。 

  五是哲学范畴。经济新闻是人对经济领域的事实、规律、观点、趋势的反映。所以,经济新闻的哲学范畴是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存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新闻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与法律、政治、文学、艺术、哲学等同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属性。经济新闻也不例外。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动态角度观照经济新闻。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把文学视作一种活动,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我们也可以参照这一理论,把经济新闻视作一种活动,由作品、记者、经济生活和受众组成。经济新闻活动是一个从记者到作品再到受众的动态过程。这种理论,可以为经济新闻的再认识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当前经济新闻写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新闻写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新闻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经济新闻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专业术语、数据公式、经济理论,一般没有经济学学科背景的人很难看懂。

  究其原因,这是经济新闻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

  首先,经济现象纷繁复杂,一种经济现象与另一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的关系,很少是一因一果的关系。比如股票价格的变动是当前政策、领导人活动、行业发展情况、企业经营情况、企业管理者的变动、交易者的心理等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让人很难把握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

  其次,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报道固然离不开经济理论这一工具,离不开用数据说话。经济理论往往充满了专业术语、原理、公式等,这是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内涵丰富,也是表达经济现象和规律的语言工具。这也决定了经济新闻报道的晦涩难懂。

  再次,因记者编辑对经济学理论系统学习不够,有时候不能把经济现象和规律认识深刻和透彻,更不可能深入浅出地表达经济现象和规律。

  最后,经济新闻报道的方式固化,喜欢从宏观视角报道经济现象,而忽视了从平民视角和群众生活视角报道经济现象,导致经济新闻报道不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或者记者本身对经济现象一知半解,做不到对深刻的经济现象和规律进行通俗的解释、诠释和解读,更不能把晦涩的专业术语用生活语言进行转化。

  三、如何做好经济新闻

  既然经济新闻如此重要,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如何在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笔者认为,做好经济新闻,要把握好精度、角度、深度和温度四个维度。

  第一,经济新闻要有精度。首先,经济新闻的精度体现在新闻点的选择要准,新闻报道的时点要准。经济新闻的选题要紧扣当前的经济热点亮点以及新出现或者发现的经济现象,精准发力,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切。这里的本质问题,是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报道时机的把握,也是决定经济新闻报道成败的逻辑起点。

  2014年以来,中国股市一路走牛,股市成为各媒体竞相报道的社会热点。然而,2015年6月13日开始,中国股市突然开始长时间暴跌,这让广大股民措手不及,惊慌失措。为什么暴跌?未来走势如何?这牵动着每个股民的神经。无疑,这次的股市暴跌成为当前经济热点中的热点。《新疆日报》2015年7月13日八版刊登的笔者采写的《健康牛何时到来?》一文正是抓住这一热点展开深入细致的采访,较好地回应了社会关切。

  经济新闻的精度,还表现在报道内容的专业水准上。专业性应该是经济新闻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在采访环节,记者对概念、数据、理论和规律的理解要精准到位;在写作上,语言表达要精准到位,行文逻辑要严密。

  第二,经济新闻要有深度。深度就是要求经济新闻写作能做到从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挖出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写出经济现象背后的因果逻辑,预测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对实际工作产生指导作用。

  经济新闻,尤其是财经新闻专业性强,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专研精神,平时注重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行业知识,甚至要学习掌握一些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每次具体采访时,还要深入扎实采访,自觉运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来分析经济现象。

  《健康牛何时到来?》一文之所以写作比较到位,从结构来说,  本文首先简要陈述股市暴跌的表现,然后重点深入而又简明扼要剖析了前期股市暴涨和近期股市暴跌的原因,解答了股民心中的疑惑。

  在行文时,从逻辑上来说,经济新闻的深度应遵循这样的梯度进行展现:现象(问题)→原因分析→对策(趋势预测)。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来说,就是重点把“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新闻要素说深说透。

  第三,经济新闻要有角度。经济新闻要通俗就要做到巧取角度。首先,取角度要有新闻性,做到发前人之所未发,发前人之所未尽发;其次,要从经济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选角度,深入到经济事件的神经末梢,找到经济事件与群众日常生活的结合点、共振点。

  另外,选角度要尽量多选微观话题和中观话题,少选宏观话题。话题越宏观,涉及的专业术语越多,文章越不容易理解;而选择一个微观中观话题,则可以有足够的篇幅把这个问题的背景、概念等展开,这样就有足够的篇幅把一个问题说深说透。

  第四,经济新闻要有温度。经济新闻写作要见人,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导致了经济现象,经济现象又影响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写出经济现象背后人的心理和行为,文章才能写到位,才能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有温度。

  经济政策和现象最终都要影响到人的心理和行为。这就要求经济新闻的写作,要深入到经济政策和事件对人的影响层面,并把人受到影响的具体故事写到文章中,这样文章就有了温度,有了可感性,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经济新闻的通俗化问题。

  经济新闻从整体写作动机上要体现人文关怀,要善于为群众释疑解惑。《健康牛何时到来?》一文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解除股民心中的疑惑,引导他们理性看待这次暴跌,避免出现极端行为,为其今后投资提供参考,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

  最后,具体行文要体现人文关怀,这就要在行文中注入感情,对专业术语进行通俗化解释。需要说明的是,专业性与通俗性是经济新闻固有的矛盾,而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专业性,专业性才是经济新闻的生命所在。当通俗性与专业性不可调和时,靠严密的逻辑推理,把经济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影响说清楚,才是首选。

  作者单位:新疆日报社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