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基层普法“最后一公里”

昭苏有支78人的义务法律顾问服务队

2018年10月24日 11:21   来源:伊犁日报

  本报伊宁讯(记者孟霞)在昭苏县有支由78人组成的义务法律顾问服务队,他们由公、检、法、司等部门在职和离退休干部、律师以及法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退休了还能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每月还有300元补贴,我觉得自己还有价值,内心很充实。”7月6日,正在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别斯喀拉盖村提供法律服务的退休干部哈力甫·卡斯姆对记者说。

  前几年,别斯喀拉盖村引进的一家企业占用了村集体草场,村民无处放牧意见很大。在哈力甫·卡斯姆的调解下,企业每年上交2万元作为补偿,用于全村公共服务建设。

  昭苏县洪纳海乡上洪纳海村自然条件优越,山东一家农产品公司看中这块“宝地”,想流转村里5000亩耕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对方拟好合同与村里洽谈,可村干部却对相关知识不太了解。

  “权利怎么保障,责任如何划分,没人拿得准。”村委会主任玉苏甫江·依布来音忧心忡忡地说,“把自己的地交给外人种,村民们也顾虑重重。”该村法律顾问、新疆天鹅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甫拉·木扎帕尔逐条研究合同条款,还真发现了问题。

  “村里有了法律顾问,我们就像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再也不会走弯路了。”上洪纳海村村民马有福说,他和邻居因耕地边界产生纠纷,两家发生冲突毁了庄稼伤了人,村里老人出面也没调解成。马甫拉·木扎帕尔先给两人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又让村干部、乡邻做证,重新丈量划分界线,这才平了怨气。

  “很多棘手的矛盾纠纷,就因为调解人不懂法,讲不透,所以才闹大了。”昭苏县察汗乌苏蒙古民族乡党委书记邓国强说,各村有了法律顾问后,改变了过去遇事拍脑袋、单凭经验决策的做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减少了。

  今年昭苏县开展法治乡村建设,法律顾问覆盖全县78个行政村,村干部逐步形成了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村民的法律意识也增强了,打通了基层普法“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农村存在着村民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就连涉法涉诉案件也来上访。”昭苏县信访局局长赵学新说,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信访总量和人数分别下降29%和27%,以前群众反映较多的村委会和乡政府乱作为现象现在基本为零。

  “政府掏钱为基层购买法律公共服务,花的是小钱,获得的却是社会环境的大稳定,是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在基层的大普及,老百姓的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最大的惠民。”昭苏县委书记张刚说。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