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的力量

2018年10月23日 19:16   来源:新疆日报

  轻轻捏起那粒小小的、有着橘红色鲜艳包衣的甜瓜种子,小心翼翼把它安放在土壤里,今年60岁的贫困户吐尔逊·吾普尔心里充满了甜蜜。

  6月16日,是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的“大日子”。这一天,全村以贫困户为主体的230名村民加入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社员,也成为了股东。他们的合作社有一个甜蜜的名字——巴楚县协力农业专业合作社。

  这一天,也是自治区科技精准脱贫示范项目——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甜瓜项目正式启动的日子。

  骄阳似火,村民们顶着烈日,井然有序地展开作业。他们有的打孔,有的放基质,有的点种,有的盖土,全然忘记了这一天气温高达36℃。自治区政协机关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阿不力米提·阿不都热合曼拿着麦克风,一遍遍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事项,嗓子都喊哑了;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高远涛和工作队队员周杰等跟在村民身后,手把手指点技术要点。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只为了同一个目标。

  “合作社起名叫‘协力’,一是因为这个项目是由自治区政协驻村工作队倡导发起的,这个名字象征着政协的力量;二是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干好甜瓜项目这项事业;三是‘协力’在维吾尔语的发音里是甜蜜的意思,希望乡亲们从此脱贫,过上蜜一样甜的日子……”在项目启动仪式上,自治区政协机关“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总领队、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盛春寿说,希望通过全面实施科技精准扶贫专项行动,同时依托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股份带动模式,把“空壳村”变为“产业村”,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开辟一条新路。

  啥是合作社?村民吐尔逊·吾普尔憨厚地笑着,他说自己也说不清具体是啥含义,但他知道,合作社是工作队为了帮助大伙儿实现脱贫而成立的,“成为了社员,我就要加倍努力,因为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吐尔逊·吾普尔说。

  啥是高科技?看看这与众不同的播种场面就知道了。305亩条田平整开阔,可就在不久前,这块地和旁边那片白花花满是碱包的地没有区别。项目合作方新疆红杏生态农业集团的专家带着工作队队员和村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运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把重度盐碱地改良成为可耕种土地。播种同样大有文章:首先在覆膜的土地上打孔,然后把一种富含微生物的黑色基质放入孔洞中,再播撒种子,最后再覆上一层熟土。新疆红杏生态农业集团技术总监艾尼瓦尔·乌木尔江说,这是哈密瓜基质栽培集成技术在全疆的首次大规模应用。“这块土地将综合运用基质育苗、微生物+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控等多项技术。90天后,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的村民们有望见证盐碱地上种出精品瓜的奇迹。”艾尼瓦尔·乌木尔江说。

  盛春寿介绍说,自治区政协机关驻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访惠聚”工作队已经在这里开展工作3个多月了,面对这个总人口756人、贫困人口达到388人的自治区级贫困村,他们时刻在思考,如何建立一种“造血式”的扶贫机制,因地制宜帮困难群众蹚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科技扶贫是我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工作队积极协助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党支部申报科技项目,今年3月获得了由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扶贫办共同启动的“科技精准扶贫专项行动”项目支持,获得100万元专项资金,并且确定建立305亩特色甜瓜种植科技示范基地,着力打造科技脱贫模式。

  “科学技术是一种先进文化。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先进技术在这个南疆小村庄扎根,同时,还要将现代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和组织理念引入贫困村,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现代新型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心也贴得更紧了。”盛春寿说。

  工作队队员周杰说,为了这个项目能顺利推进,几个月来,他和加尔肯·叶尔肯等队员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这位有着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年轻人对这个项目有着清晰的思路和独特的思考。“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菜单式农业托管’的方式运营。一方面以贫困户为重点,发展村民股东,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依托科技龙头企业,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销路、市场等保障。这样既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又实现了多方共赢。”周杰说,合作社有三方股东,230名村民占股70%,村委会占股10%,新疆红杏生态农业集团占股20%。他告诉记者,合作社采取夏秋种甜瓜、冬春种小麦的复合式种植方式。9月20日左右甜瓜开始收获,紧接着再种一茬小麦,这样既有利于改良土质,又可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

  艾尼瓦尔·乌木尔江告诉记者,这批甜瓜将按照高端精品瓜打造,在中秋节期间直供上海、广州市场。“我们计划在项目推进期间,培养20名村民成为甜瓜技术能手,一年后如果技术过关,他们不仅能拿到属于自己的红利,还会被我公司聘用,成为正式的技术员。这种技术今后大面积推广就靠他们。”

  周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生产周期内,甜瓜和小麦的净利润各有30万元。这样,按照70%的比例分红,村民股东人均预期分红可达2000元,村集体可直接增收6万元。

  合作社、新技术、科技精准脱贫……当这些新鲜的词语第一次进入这个南疆小村庄村民的耳朵中时,有一种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26岁的贫困户哈丽丹姆·吐尔洪家有5口人。她家的13亩地,全种了棉花。为了多挣些钱,她和姐姐还负责邻居家10亩棉花地的田间管理,所有收入加起来,一年也不过7500元。“过去我家也种过甜瓜,但从没见过在这种‘黑土’上种,专家说,这样种出的瓜不怕盐碱,还特别甜。我相信,科技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哈丽丹姆指着脚下黑色的基质说。

  贫困户吐尔逊·吾普尔说:“我要好好学技术,争取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自家的甜瓜地里。我要努力成为一名甜瓜专家。”

  贫困户努尔麦麦提·艾山一边小心翼翼培土,一边告诉记者,是工作队让他产生了成立自己的合作社的想法。“现在村里有了种植甜瓜的合作社,我还想联合村民,成立我们村自己的养羊合作社,把我们巴楚美味的羊肉卖到全疆去。”

  一粒种子的力量,正在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生长、释放。

[责任编辑:林庆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