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袋玉米面 报恩半世纪

2018年10月23日 19:11   来源:和田日报

  俗话说:受恩容易知恩难,知恩容易感恩难,感恩容易报恩难。在和田,有一位七旬老人,为了报答20公斤玉米面的恩情,47年无悔付出,用行动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义。

  陷入困境村民伸援手

  1970年3月底,立春已近2个月,但冬姑娘依然恋恋不舍,不愿离去。一天傍晚,皮山县国营牧场干部郝向荣刚回到家中,与怀有身孕的妻子和3个子女一起坐在火炉旁烤火,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还没等郝向荣的妻子回过神,郝向荣就被冲进来的几个人带走了。由于事发突然,又不知郝向荣何时能回来,没过几天,郝向荣的妻子和3个孩子就断粮了,生活陷入困境,在那个年代,各家口粮都很紧张。就在这时,邻村乔达乡巴什拉克比纳木村的磨面匠喀迪尔·卓亚知道郝向荣家的情况后,先后节省出20公斤玉米,磨成玉米面分2次给郝向荣家送去,解决了他妻儿的燃眉之急。而喀迪尔自己家也有7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需要粮食,还有1个出生不久嗷嗷待哺的孩子。

  35天后,事情有了转机。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郝向荣被无罪释放,并且恢复了干部身份。得知喀迪尔在家中极度困难时毫不犹豫施以援手,郝向荣深受感动,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回报在行动上。

  感恩于心报恩于行

  1956年,14岁的郝向荣和母亲从河南老家来到新疆,与当时在皮山县桑株乡担任公安大队大队长的父亲团聚。1958年,根据组织安排,郝向荣进入皮山县乔达乡国营牧场工作。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他很快被提任为副场长,不久后又被提任为场长。父母看到他的工作成绩很欣慰,退休后放心地回了河南老家,把郝向荣留在了皮山。

  郝向荣早已把皮山当作第二故乡,把周围的乡亲视为自己的亲人,互敬互爱地在一起工作、生活。“大家都很友好、各民族之间都很团结,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喀迪尔愿意帮助我的家人。”郝向荣回忆说。在喀迪尔帮助郝向荣的家人前,他们之间并不太熟悉。

  知恩就要报恩,郝向荣把感恩之情化为行动。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自己家人吃玉米面,将省出的白面、大米送到喀迪尔家。

  郝向荣了解到喀迪尔家有21口人,但老的老、小的小,家中缺乏劳动力,干农活完全靠人工,耕种17亩地十分辛苦。郝向荣暗下决心,宁让自己和家人苦一点也要帮喀迪尔家买下地干活的马和牛。

  那时郝向荣每月工资41.07元,妻子在乡上当老师,每个月工资只有28.6元,却用2年时间攒钱为喀迪尔家花150元买了1匹马,后来又花200元买了1头牛。一家人省吃俭用、过紧日子,又攒下650元为喀迪尔家买了52只羊,帮助发展养殖业,还将自家的10亩西瓜地无偿赠与喀迪尔家耕种,希望能改善喀迪尔家的经济状况。

  1974年6月,喀迪尔的妻子因病去世。同年9月,喀迪尔又身患重病。郝向荣将喀迪尔接到家中,并带喀迪尔就医,悉心照顾喀迪尔的生活起居,9天后,喀迪尔的病情就康复了。

  可没想到,喀迪尔回到家2个月后却传出噩耗,赶巴扎时喀迪尔从乘坐的马车上摔下,生命垂危。郝向荣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喀迪尔家。在弥留之际,喀迪尔拉着郝向荣的手,请郝向荣帮助照顾当年只有4岁的小儿子阿卜拉·喀迪尔。郝向荣含泪答应了喀迪尔的托付,并承诺会把阿卜拉当成亲儿子一样对待。

  为承诺坚守近半个世纪

  俗话说:善始容易,善终难。但郝向荣为了兑现对喀迪尔的承诺,近半个世纪以来,对阿卜拉的照顾甚至超过对自己的儿女。

  喀迪尔去世后,他的7个孩子生活都能自立,只有小儿子阿卜拉寄养在喀迪尔的弟弟家中。尽管阿卜拉没有和郝向荣在一起生活,但郝向荣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阿卜拉,有好吃的、好玩的不是拿回家,而是直接拿去给阿卜拉。

  郝向荣经常忙于工作,又一心照顾阿卜拉,相比却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4个孩子,那时妻子工作也忙,夫妻俩一商量便狠心将大女儿送回河南老家寄养。

  提起往事,郝向荣心里至今还满是愧疚。“我对妻子和子女亏欠太多,当年把大女儿送回河南老家时,由于大女儿从小在新疆长大不会说河南方言,父母又不在身边,常受同学欺负。5年后,家里条件稍好一些了,我们又把大女儿接回身边,可发现,大女儿和我们的感情疏远了。在学校她说着一口河南方言,其他同学听不懂,也不愿意和她玩……”说着说着,郝向荣哽咽了。

  “不过让我欣慰的是,阿卜拉现在生活上不算富裕,但他是一个老实本分、让我放心的好孩子。”

  郝向荣的子女成年后,先后去了和田市工作,2000年,郝向荣退休后,儿女们想将郝向荣接到和田市养老,都被拒绝了,他在为阿卜拉的终身大事操着心。2001年,郝向荣和妻子代表阿卜拉的父母到皮山姑娘努尔妮萨·阿不杜卡迪尔家提亲,并为阿卜拉操办了热闹的婚礼。那之后,郝向荣和妻子才搬到了和田市的子女身边。

  但郝向荣一刻都没有忘记照顾阿卜拉的承诺,阿卜拉有什么事也会第一时间想到找郝向荣。只要阿卜拉开口,郝向荣都会尽快从200公里外的和田市赶到村里给阿卜拉送钱、送物,分忧解难。

  2006年,郝向荣因患直肠癌在乌鲁木齐治疗,住院期间接到阿卜拉的电话说需要树苗,郝向荣马上联系自己的大女儿给阿卜拉送去了树苗,并一再嘱咐女儿不要把自己的病情告诉阿卜拉。

  2015年7月,皮山发生了6.5级地震,阿卜拉家的房子在震中变成一片瓦砾,只能借住在邻居家的旧房子里。2017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驻巴什拉克比纳木村工作队为解决无房户的现实困难,为阿卜拉申请到了富民安居房的建房指标。阿卜拉喜极而泣,但又为交不上6000元的建房押金而发愁。郝向荣得知此事后,帮阿卜拉交了押金,不久他们一家人就住上了新房。

  “我父母去世后,郝叔叔就是我的依靠。40多年来,我习惯了有事就找他,没少给他添麻烦。他为我花的钱算都算不清,他对我比对他亲生子女都好。”说起郝向荣,阿卜拉的话语里充满深深的感激。

  在父亲的影响下,郝向荣的子女也和阿卜拉亲如兄弟姐妹,感情很融洽。

  如今,郝向荣的大女儿郝俊莲也已退休,一有时间就会叫上丈夫开车带郝向荣回村里看望阿卜拉。

  “小时候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为了照顾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回老家寄养,这在我成长历程造成不小的心理伤害。但逐渐受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父亲是一个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的人,他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父亲是我们全家的榜样和骄傲。”郝俊莲告诉记者,她早已对儿时的经历释然了,父亲带给子女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林庆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