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出彩出新的大型报道

——以《新疆日报》开展大型主题采访“边境万里行”活动为例

2018年10月23日 18:37   来源:新疆日报

  从2016年8月流火,到2017年5月初春,《新疆日报》开展大型主题采访“边境万里行”活动。报社派出阵容强大的采访组,兵分4路奔赴南北疆,行程数万公里,深入延边33个县市、多个口岸和一批团场、边防派出所、部队采访,大力宣传新形势下新疆边境县市固边兴边的恢弘气势,书写了新疆推动边境地区精准扶贫脱贫、稳定发展的长轴画卷。

  一、审时度势果断出兵

  我国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700多公里,有32个边境县(市)、120多万边民,边境管理区20多万平方公里,在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安全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就做好固边兴边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作为首要任务,并多次强调要使边民安心生产生活、安心守边固边。

  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边境扶贫试点,大规模实施兴边富民计划和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民生工程,两次提高护边员补助,启动实施边民补贴,加快改善一线边民生产生活条件,使边境边民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边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引起了新疆日报社党委的密切关注和极大兴趣,作为时代记录者的报纸应有所记录。

  为充分展现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新疆万里边境线上发生的深刻变化,生动反映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感党恩、爱祖国,无怨无悔守边护边的感人事迹,对此,报社党委十分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审时度势、果断出兵,举全社之力组织一次大型采访活动“边境万里行”,并全力以赴支持这次采访活动。从总体设计、人员调配、报道的体裁文风乃至车辆保障,报社领导都一—过问参与,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成为这次大型主题报道的“总策划总导演”。

  二、四路人马不负众望

  按照计划,此次采访活动时间上跨越了四季,空间上将穿越天山南北,时间长、路途远、任务重,报社决定采取接续进行的方式,派出四个小分队先后分赴南北疆,接续采访也让报道风格更加多样。在挑选记者时,报社要求达到4条标准:政治意识强,业务要精湛,身体素质好,作风要优良。

  报社启动主题采访“边境万里行”活动后,各部门记者听闻后争相报名。报社最终确定,每个小分队由各民族的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5人组成,报道内容将同时在新疆亚欧网上专题呈现,精彩内容还会制作成微信产品进行推送,是一次多媒体、多语种、全方位的报道。

  小分队不负众望,他们克服道路崎岖坎坷、气候多变等困难,团结协作、努力拼搏。他们白天赶路采访,晚上讨论写稿,第二天接着赶往下一个采访点,白天黑夜连轴转不说,更有车辆爆胎、陷入冰河以及遭遇大雪封路等意外状况发生,其辛苦疲劳可想而知,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表现出了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忘我拼搏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作风。

  采访中,小分队队员深入毡房、走进哨所、遍访边民,满含着敬意和感动撰写出了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佳作。鲜活感人的故事在读者和网友的心海中激起千层浪。这些报道不仅生动反映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边境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更热情颂扬了新疆各族军民不惧艰苦、不怕牺牲、忠于祖国的高尚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更加响亮。

  据统计,此次“边境万里行“活动共刊发各类报道和新闻图片150余篇。《一个“护边户”的幸福生活》《熊汝兰:300多个孩子的脐带妈妈》《护边员“老恰”:巴里坤戈壁滩上的“边境通”》《叶尔哈孜和33座界碑》《一粒土都要保护好》等稿件和图片一经刊出,就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各族读者的好评,许多报道被国内不少网站及新媒体转发转载,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中宣部阅评组为其点赞道:新疆日报社统筹全局,不辱使命,组织策划的“边境万里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有创意、有意义。采访记者克服困难、不畏艰难险阻,走东疆、下南疆、上北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贴近广大军民和各民族群众展开报道,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浓墨重彩书写边境好故事

  这次“边境万里行”活动,在新闻实践上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一是增加了新闻的贴近性,使新闻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采访小分队始终牢记,只有把故事讲得精彩动人,才会有更强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记者们各显神通,频亮新招,从内容、题材、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以鲜活的内容、新颖的形式、不拘一格的题材,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边境好故事,展示了边境县市各族人民团结奋发的精神状态以及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风采。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二是新闻突出了“新、快、活”,为新闻报道增添了魅力。小分队出发前,报社领导专门召集小分队记者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一次“头脑风暴”,提出报道体裁主要运用通迅、特写等,遇到精彩的新闻事实,也可及时发回“短平快”的消息。写法上要求鲜活,增加现场感和可读性。小分队记者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每到一地都深入采访,认真观察,反复揣摩,精心写作,发回的报道大都现场感强,富有韵味,熔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颇受读者喜爱。

  三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小分队发回的稿件经部门负责人、

  夜班编辑及值班总编编审后更加精粹,大为增色。对一些没达到要求的稿件,即便采访得再辛苦、写作得再不易,大家都不惜推倒重来,确保每篇稿件都能抓住特色,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在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下,这些稿件备受编辑读者青睐,大多被评为好稿。

  四是加强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小分队记者化身“全媒体”记者,除给报纸供稿外,还积极与新媒体相配合,发回文字、图片和视频,在新疆亚欧网“边境万里行”网络专题和新疆日报客户端同步刊播,精彩内容还会经新疆日报数字传媒中心制作成H5,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传递给更多受众,让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五是品牌效应释放出更强大的能量。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新疆日报》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沿边地区新闻报道,“边境万里行”正是该报于1992年开创的一个品牌栏目。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该栏目报道内容、传播手段都在发生变化,但《新疆日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始终没变。25年来,该品牌已逐渐做大做强,成为疆内外各大网媒争相转载的品牌栏目。

  四、“走转改”的清新务实之行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此次大型主题采访“边境万里行”活动可谓一次“走转改”的清新务实之行。

  “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俯下身弯下腰才能与百姓心贴心,参加这组报道的全体记者以实际行动感悟民心,不但磨炼了意志,提升了能力,更是一次心灵上的净化,职业情怀的一次洗礼。采访护边员加克归来,记者刘东莱发出这样的感慨:无数同加克一样的牧人、农民和武警、解放军官,他们爱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爱这个国家,他们会为这片土地奉献一切。崇高从未远去,那些我们一代代讴歌的时代精神也从未消逝,它们就隐藏在边境的峰峦荒漠、草场冰河里。

  记者杨杰忘不了,那12个骑着马儿巡边的老党员,那群平均党龄20多年的老人,骑乘在乌孙山脚下,打出了党旗,守护家园安宁。几度风雨几度春秋,12名不停歇的老党员,山一样的脊梁,撑起了全村人的信仰:“没有国哪有家,没有边防安宁哪来祖国领土完整。”

  三代人46年坚守在我们眼里的荒山野岭,67岁的哈德勒哈孜却乐在其中,“这里就是我的家园,怎么舍得离开。”当这位哈萨克族牧民笑呵呵地说出这句话时,记者张海峰眼里噙满泪水:“什么叫家国情怀?没有比这更朴素真挚的表达了。”

  一个哨所、一块界碑、一条界河、一段巡边路……这一路走来,摄影记者甄世新用镜头记录了边境壮美的风景,也定格了护边员们淳朴的身影。他说,护边队伍里的人们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国土,无怨无悔。因为有了后者,他的镜头里才有了那么多的美丽。比起那些常年坚守在祖国边境线上的护边员们,新闻记者这点儿辛劳真算不了什么。

  哈萨克族记者巴莎·铁格斯把此次采访活动的采访本陈列在书架最显眼的地方,她说:“如今一打开这采访本,思绪就又回到了千里之外的边境线,那里的戈壁荒山让我拥有永远铭记在心的感动。边境线上充满了神奇的魔力,这一魔力和我年轻的思想碰撞在一起时,就会激荡出汹涌的浪花。”

  基层和各族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各族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此次大型主题采访“边境万里行”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表明,善于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各族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用各族群众的语言来改进文风,是这一组报道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别了,边境线上的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别了,最可爱的护边员和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2017年5月,《新疆日报》大型主题采访“边境万里行”活动的记者与坚守边境的各族干部群众依依作别,活动圆满落幕,但这次采访将注入给新闻记者长久的精神力量,为他们今后从业生活中带来持久的动力,激励他们继续创造出更有现场温度、更有清新朴实文风、更能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作者:袁蕾

[责任编辑:林庆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