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 18:37 来源:新疆日报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媒体实践
马 璇
2017年5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为中国首倡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序幕。4年来这一倡议已迈出坚实步伐。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支持与参与,一系列合作协议和合作成果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在实现自身改革发展的同时,也在为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能。新闻媒体如何借此良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媒体传播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 “一带一路”倡议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也开启了全球化进程的新时代。“一带一路”给媒体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舞台。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之交在于民相亲”,搭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之间人民内心的桥梁,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媒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
在2016年“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我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超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个综合工程,它为各国媒体自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他希望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媒体要加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和人员往来,做互联互通的表率和先行者;第二,要弘扬丝路精神,讲好丝路故事,媒体要多做增进了解和互信的工作,让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使古今丝绸之路上的感人故事在亚欧各国家喻户晓,切实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第三,在“一带一路”报道中也可以推进媒体自身的发展。各国互联互通的进一步实现,必然会推动媒体不断融合创新,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做丝路故事的讲述者、丝路精神的弘扬者、丝路文化的传播者,共同促进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促进地区人民的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二、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实践
今天的“一带一路”已经不仅是蓝图,而是从概念到行动、从理念到实践、从共识到成果不断推进。媒体的报道有了更多鲜活的素材、更多切身的体验、更多阶段性成绩。国内各级各类媒体通过不断地实践,为“一带一路”倡议迎来了从宣传理念到展示成就、从阐释思想到检验成果的新高度。
新闻媒体如何用新闻报道呈现不平凡的实践?《人民日报》的回答是,力求在新闻现场激荡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以人物故事展现中国与世界的合奏,赓续“丝路精神”、讲述“思路故事”。其主要立足三点:抓现场,在新闻的原点、重点与热点中,见证“一带一路”蓝图的铺展;讲故事,以交往故事、发展故事、幸福故事,讲述“一带一路”中国倡议的落地;重传播,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彰显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全力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多年形成的综合优势,以创新创优的姿态从机构建设、内容建设、传输渠道、平台建设等方面全面铺开,形成立体外宣格局。在机构建设上,按照中央要求,迅速组建并开播了中国国际电视台(对外称中国环球电视网,英文缩写CGTN),为扩大“一带一路”的宣传新添传播生力军;在内容建设方面,以订制化的思路,制作一批与“一带一路”有关的新闻、专题、宣传片、纪录片、动画片、电视剧等,进行多渠道传播;以合作传播为理念开展渠道创新,利用国际上各类电视资源,加大对节目内容的推广与落地,加大合作传播范围与深度,把整频道和部分节目及新闻素材等落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流电视平台,打通了更多国际性传播渠道;牵头构建国际型专业合作传播平台,增强项目粘合度,为“一带一路”宣传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主阵地,积极传播“一带一路”是其职责与使命所在。作为全球语种最多、媒体形态齐全、受众分布广泛的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播机构,它以多语种传播、合作传播、融媒体传播三大维度构建出立体的、系统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格局。它通过多语种传播打好“外”字牌,借力外嘴外眼,以国际视野剖析“一带一路”丰富内涵;通过合作传播传递海外强音,建立海外阵地,开展合作实践,扩大“一带一路”媒体朋友圈;通过融媒体传播整合优势资源,多元产品同频共振,以可亲可感的“软传播”,传递宏大主题的“硬内核”。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省级主流媒体对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也有自己的定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找准与海外民心相通的契合点,凸显地方特色的文化魅力,及时回答海外关注,用故事回应海外质疑,着力构建省级党报“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体系。具体包括以浙江元素为基石,创新对外传播机制;主动设置新闻议题,凸显浙江文化魅力;讲好新闻背后的故事,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等。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之一,广东广播电视台以海外宣传拓展为抓手,以外宣纪录片和全媒体战略为支撑,持续创新传播方式,不断拓展对外传播渠道,以“民心相通”为主抓点,沟通民心,提升传播力。它所具有的中国第一家以英文为主的省级国际频道——广东国际频道,定位于“记录广东,传播中国”,以英语思维来生产和传播信息,成为了海外主流社会第一时间了解中国、了解广东、了解“一带一路”的权威载体。
《重庆日报》的“一带一路”报道充分体现出地方党报参与国家战略报道的高度自觉。以国际联运大通道建设为切入口,持续关注、全程报道,抓住一切机遇,无缝宣传“一带一路”成就;把握关键节点,多平台聚焦,全媒体发布,利用融合运作模式,聚焦“一带一路”。
三、“一带一路”助力新疆发展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并以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和辐射效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衔接。新疆坚持顶层设计、提早谋划、务实推进核心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展现出新疆作为。
“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和取得的成就使新疆地区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主题报道亮点频现。一大批新闻稿件、广播电视节目,不仅很好的阐释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和重大意义,而且提升了“一带一路”建设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与发展。
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的《新疆日报》以日常策划、重点策划为引领,精心设置议题,使“一带一路”报道精准定位,有的放矢。通过开设栏目、开辟专版等方式刊发一系列新闻报道。例如,开设并适时调整专栏名称,从最初的“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排头兵”“共同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采访行”“天山观察·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到目前的“ ‘一带一路’新观察”“一带一路·好风光”“聚焦‘一带一路’”“砥砺奋进的五年·一带一路 合作共赢”等,并产生了《一头连着大海一头连着中亚》《“一带一路”民生项目受青睐 民间交流促相亲》《一带一路·好通道》等一大批影响力大、传播效果好的新闻稿件。
新疆电视台以重大活动时间节点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深度报道,使“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内涵、成就等宣传效果显著提高。2015年9月,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和新疆电视台联合策划实施的《一带一路看新疆》大型主题直播正式启动,近百名采编播人员奔赴天山南北,深入基层、群众,立足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取得的成就,展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将新疆的巨变和包容、开放的姿态集中展示给海内外观众。而它从2015年开始着力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品交流平台,也使一大批优秀创新节目陆续登上荧屏。其中有触摸丝路文明、用文物说话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优秀纪录片展映”,展现南疆建设成就的维吾尔语室内栏目剧《磨房村的故事》,体现塔城地区托里县定居兴牧典型哈萨克村落的室内栏目剧《航乐村的故事》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新疆电视台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节目也越来越有感染力。
天山网作为新疆唯一一家重点新闻网站,是国内外受众了解新疆的重要窗口,它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具有代表性。天山网除了有关“一带一路”的专栏之外,在其它栏目里也涉及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从新闻主题来看,它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呈现多样化趋势,报道主题集中在经济、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但其中经济新闻所占比例较高,是报道的重头戏。同时天山网大量转载了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近百家媒体的报道,扩大了“一带一路”的信息传播内容和范围。
微信公众号“最后一公里”自2014年3月上线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同年5月,这一平台就有了涉及“一带一路”的信息,从最早的《厉害了我的城乌鲁木齐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文章,到最近的《“一起飞向辽阔的蓝天”习近平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实》《陈全国就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作出批示》《关于新疆“一带一路”的N个问题》《一带一路到底是啥这是我见过最详尽的图解》等一系列既能紧扣时代主题,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文章,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全面而有效的传播。
四、“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实践的启示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视野宏大,既有跨全球的地理维度,也有跨千年的历史维度,这决定了“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工作必然千头万绪。如何做好“一带一路”的信息传播工作,各级各类媒体还在积极探索中,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一是如何处理好内宣与外宣、沿线与非沿线、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一带一路”是一项国际合作倡议,不能只谈中国的发展,而要站在全球角度探讨应对共同挑战、谋求共同繁荣;面对目前世界上还有约2/3的国家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现状,应力避“沿线”“非沿线”这种区分的强化,避免形成以沿线为门槛的我们与他们之别,导致新的意识阵营的强化;在未来长期持续的传播跟进中,则要将“一带一路”细化到每个阶段、每个国家、每个项目,将传播细化、分解下去,让“一带一路”传播始终处于进行时。
二是如何准确定位,精准传播,解疑释惑,讲好中国故事。每个国家、地区的群体和个人,都会因其身处的生态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差异影响着他们对新闻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必须要传播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故事,紧扣读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通过话题设置抢占新闻的第一解释权,掌握主动权;在多样性、差异化背景下,及时回答海外关注,解疑释惑,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用真实记录、真情流露的故事回应海外质疑。
三是如何进一步加强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先有认识再有认同;只有认同,才能深入主动合作;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共享共融。“一带一路”战线长,所涉及的国家多,宗教文化背景差异明显,国家利益诉求千差万别。因此,我们需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大框架下,结合各国实情制订不同的传播策略与措施,以增加传播的贴近性、针对性,从而不断提高传播效率。
五、结语
中国既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也是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者、实干家。在中国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系列务实举措中,媒体要始终牢记:“一带一路”是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倡议,坚持做“一带一路”上的“行者”,传承丝路精神,传播昂扬能量;乐于做“一带一路”上的“歌者”,解读丝路精神,讲好丝路故事;敢于做“一带一路”上的“使者”,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了解互信。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作出媒体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