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5日 11:05 来源:天山网
作品标题 |
基于社交媒体的党报话语力再造 ——探析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日常策划 |
参评项目 |
新闻论文 |
|||
体裁 |
新闻论文 |
|||||
语种 |
中文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赵卫斌 |
编辑 |
韩新朝 |
|||
刊播单位 |
传媒论坛 |
刊播日期 |
2020年11月25日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传媒观察栏目 P15—P16 |
作品字数(时长) |
3841字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作者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研学3个多月,深度参与有上亿粉丝的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运营,获得大量一手素材,形成5万多字的研学报告。 在此基础上,作者聚焦新媒体策划长效机制,以典型案例为切口,从导向为魂、策划方式、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对党媒如何做强策划,夺回网上话语权,形成正面舆论在网上的强势地位,做出深刻论述,提出了方法论。 |
|||||
全传 媒播 体实 效 |
本文初稿在江西日报社举行的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上,获评论文一等奖。后经江西日报社旗下传媒论坛杂志约稿,更新最新数据后刊发。 |
|||||
社 会 效 果 |
本文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道客巴巴等期刊网站收录,并已被引用。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此论文理论联系实际,融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观点鲜明,阐释深刻。对主流媒体入驻社交平台,如何设置好议题,精准定位内容,搭建沟通桥梁,吸引年轻受众,把网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进行了较为集中、精准的论述。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1年5月15日 |
基于社交媒体的党报话语力再造
——探析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日常策划
摘要:主流媒体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入驻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型社交平台,夺回网上话语权,形成正面舆论在网络端口的强势地位。可以说,“正本清源”到“守正创新”的过程,必然包括各级党报在内的主流媒体入驻社交媒体积极作为,守住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把网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的过程。
关键词: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策划;话语力再造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创新表达、话语、技术与呈现,特别是强化策划、注重沟通,建构起良性对话机制,与用户深度互动、沉浸传播,实现了基于社交媒体的党报话语力再造,重新架起党报在年轻人中的传播桥梁。
截至2020年6月底,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以下简称@人民日报)粉丝数量已近1.2亿,17岁到35岁的用户占到70%,“影响力长期居媒体之首,是微博舆论场的最强音”[1]。做活做大以微博等新媒体端口,人民日报社重新架起党报在年轻人中的传播桥梁。
通过对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进行实地探访学习(2019年5月-8月笔者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在此研学),深度分析@人民日报日常策划理念和操作方式,本文试图探究基于社交媒体的党报话语力再造方式方法。
一、导向为魂,核心意识是魂中之魂
“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讲政治,是人民日报社最鲜明的底色,社交媒体没有例外。用社交平台发布好、传播好、解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报道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道,做好重要时政报道,是对新媒体的内在要求。新媒体只有创新表达、话语、技术、呈现等,才能最大限度提高“魂”的内容传播力、影响力。2019年6月到12月,@人民日报推出#不忘初心#主题系列微博。从表面看,难以找到报纸内容的翻版;从内核看,和报纸的理念思路高度一致。这些微博均为运营人员根据微博平台的传播特点,策划符合博友阅读兴趣的角度,内容从实,表达“走心”,引发共情。该系列多款海报产品成为各地各单位推进“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学习材料。
在重要会议、活动以及时间节点,@人民日报都会提前策划,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讲话和报道进行梳理,对其中共性内容做集纳整合,选取一定角度,用短视频、海报、互动产品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再创作,在“微创新”上下足功夫,以传播效果最优化贯穿策划制作全过程。2020年5月,@人民日报转发量最高的10条微博中,按分类来看,两会内容占5条,政治主题始终是受众最关注的报道类型之一。
通过符合社交媒体传播特征的话语力再造,@人民日报做出了具有鲜明微博特点的内容选择,在政治上旗帜鲜明、和报纸保持高度一致体现在内在价值判断和效果上,而非无差别表达上。如果完全成为纸媒的网络翻版或者网络链接,不考虑新媒体平台的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喜好,社交媒体政治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必然大打折扣。所以说新媒体“讲政治”,“一个标准”“ 一把尺子”不代表“同样表述”“ 一致文字”。对重要时政新闻的文案做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创新创作,既要有文案上的创新表达,又要有呈现上的网络特色,还要有情感上的共情共鸣,产品才会提升传播力影响力,才能承担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使命。
二、做强策划,强化信息整合与思想碰撞
微博运营人员被称为“新媒体中心最辛苦”的团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微博策划不断线。一年365天,每天有一组编辑上策划班,至少提交并完成“早安”等3个策划案供第二天播发。早9点上班,夜里12点下班,成为策划班的正常作息。每日3个策划案其实仅是“常规武器”,此外还包括“你好,明天”等品牌栏目、“夜读”等两微一端共享产品;有根据当天新闻热点即时推出的微评论、微调查、微互动等“机动武器”,如人民微评,均为对实时新闻的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引导网络舆论;有重大报道时,集部门之智慧和力量,提前筹备的系列新媒体产品等“重型武器”,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间推出的“我爱你祖国”现象级传播产品。这些“武器”合力打造出@人民日报再造话语力最鲜明的标识——“懂我”和“有我”[2],用户在交流互动分享中,获得归属管、参与感、认同感和美感,从而实现核裂变式的网络传播。
这些好策划从何而来?好点子来源于对有效信息的广泛收集、了解和掌握,来源于思想的交流、碰撞,来源于对既往经验的及时总结和深度加工。
三、注重沟通,实现深度互动沉浸传播
微博好策划常有异曲同工之妙,传播广泛的好产品有着对受众情感的感同身受、准确拿捏,建构起良性的沟通、对话机制,实现了与用户的深度互动、沉浸传播。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官方微博的@人民日报,虽然在体量和影响力非其他媒体所能望其项背,但其策划和运营方式方法却不乏借鉴之处,其话语力的新媒体改造大大提升了大报品牌在受众中特别是年轻受众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望本文对地方媒体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把主流声音做大做强,能起到方法论方面的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2014年新浪总编辑陈彤在“新媒体论坛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创办两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2014.
[2]徐丹.从“懂我”到“有我”——移动融合时代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再创新[J].新闻战线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