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当姐姐的‘眼睛’”

2021年05月25日 10:54   来源:天山网

作品标题

“我要当姐姐的‘眼睛’”

参评项目

通讯与深度报道类

体裁

通讯

语种

汉语

作  者

(主创人员)

张婧、王拓

编辑

徐栋

刊播单位

阿克苏日报社

刊播日期

20201229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要闻三版

作品字数(时长)

1375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记者在深入农村践行“四力”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村数十个民族团结素材,最终确定书写李菊英与买买提·卡德尔两户家庭三十多年民族情谊故事,并立即开展详细采访,提笔成文时,记者脑海中还一直闪现着李菊英吹着热红薯,一点点掰碎,再递给买买提·卡德尔女儿的场景,以及两位主人公日常互动时一举一动的细节,内心被深深打动,当晚就完成稿件初稿,后又两度回访,与十余位资深记者、编辑、老前辈深入探讨,一字一句打磨,历时五周,前后修改4次,最终成稿。

全传

媒播

体实

  效

稿件见报后,得到各方关注,先后在中国日报网、学习强国、新疆日报、石榴云、党员之友、今日新疆、天山网等报纸、杂志、网站上转载刊发,多个微信公众号对文章进行了重点推送。随后,多家媒体涌入该村挖掘报道民族团结故事,托甫汗村成为大家关注的民族团结示范、标杆村,从托甫汗镇、到温宿县、到阿克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再度重视起民族团结建设工作。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团结稳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之一,围绕主旋律,记者通过扎实走基层,深入挖掘并切实感受两户普通民、汉家庭在日常相处中的温情小事,以及在生产发展中互帮互助的大事,描述出两家三辈人之间如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情谊,折射出新疆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建设美好家园的局面由来已久,各民族间的情谊早已根深蒂固。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作品从书写两个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反映出两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展现出一个南疆小村庄普通而不平凡的民族情谊。该作品切口小、挖掘深,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叙事流畅自然,感情充沛有力,作品充分展示出了民族团结类稿件该有的温度、深度、力度。 

签名:

                                年    月   日

“我要当姐姐的‘眼睛’”

  12月26日,双目几近失明的温宿县托甫汗镇托甫汗村农民李菊英,拎着自家种植的红薯,摸索着,朝着300米外的买买提·卡德尔家走去。

  晚饭时间,买买提·卡德尔回到家时,看到沙发上放着清洗过的衣服,厨房锅里冒着热气,小女儿蹲在李菊英身旁吃着红薯。

  房间的灯全部亮着,李菊英摸索着摆放碗筷,不小心碰倒粥碗,扶碗时手又碰到粥里,立刻烫红一片。看到这一幕,买买提·卡德尔冲过来,赶紧把毛巾裹在李菊英手上。

  “没事,一会儿就好了,你赶紧吃饭,凉了就不好吃了。”李菊英说。

  “你眼睛不好,本应该我照顾你,现在反而是你在照顾我们。菊英姐,我要是能给你当眼睛就好了。”买买提·卡德尔低下头,捂住脸颊,哽咽起来。

  今年50岁的李菊英,因青光眼加右眼视网膜脱落,属于视力一级残疾,虽然行动不方便,可她帮买买提·卡德尔家干的事比谁都多。买买提·卡德尔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菊英姐比我的亲人还亲”。

  李菊英和买买提·卡德尔两家三十多年前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65岁的村民阿不都克然木·司马义告诉记者:“三十多年前,全村就8户居民,李菊英的父亲带着一家人来到村里,没有土地,住在地窖里。在开垦荒地时,没有运输工具,只能用手搬石头,买买提·卡德尔看到后主动赶着毛驴车来帮忙。”

  十几岁的买买提·卡德尔天天跟在李菊英一家人身后,帮着砍杂草、搬运石头。两年后,李菊英家才有了8亩地,从此在托甫汗村扎下了根。

  从那以后,两家人一起劳作、吃一锅饭、一块逛巴扎,走动比亲戚还频繁。

  买买提·卡德尔与李菊英的丈夫程先华商量,决定不种水稻,改种苹果,两家人一块致富。苹果树下,程先华念着使用方法,买买提·卡德尔按比例配置杀虫药水,两人紧密合作;李菊英要盖暖圈,买买提·卡德尔和父亲运来一整车木料,大家一起动手盖暖圈;李菊英儿子经商缺钱,买买提·卡德尔到银行贷款借给他,自己支付了利息,却只字不提。

  三十多年来,两家人互帮互助,从生产到生活,处处融合在一起。

  2018年8月21日是买买提·卡德尔最痛苦的一天。他的妻子吐拉克孜·亚森开车出村时与大货车相撞,吐拉克孜·亚森和21岁的女儿连人带车被撞进路边的泥塘,车辆陷入淤泥,一点点往下沉。

  村民闻讯赶来时,只见一个身影扑在泥塘中,一边死死拽住车门,一边大喊“救人”,这人正是恰巧路过的李菊英。

  车辆迅速下沉,李菊英大半个身子随车陷进泥塘,大家奋力拖出李菊英时,她还伸手去抓车辆的后视镜,嘶吼着“快救吐拉克孜!”

  车辆打捞出来后,吐拉克孜·亚森和女儿已经没有了呼吸。从那以后李菊英话少、笑容更少,但她到买买提·卡德尔家去得更勤,帮忙照顾小孩、煮饭、种菜、喂羊……

  “菊英姐话少不爱笑,我老婆活泼开朗,她俩好了十几年,现在菊英姐是在帮助去世的老婆照顾我和孩子,可姐姐眼睛不好,以后我要当姐姐的‘眼睛’,照顾好她。”买买提·卡德尔说。

  三十多年前,李菊英的爸爸带着买买提·卡德尔抓鱼、爬山。三十年后,李菊英的儿子照顾着买买提·卡德尔的女儿。

  “谁要欺负我干女儿,我儿子一定会伸出拳头。孩子们的感情很好,我们两家人一直相互依靠,弟弟说要当我的眼睛,那我就当弟弟的手,帮他多干点事。”李菊英说。

  三十多年来,买买提·卡德尔和李菊英两个家庭、三代人之间,一个个细碎的亲情故事,多得像托甫汗村稻田中的米粒,粒粒饱含真情。

[责任编辑: 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