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5日 16:59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这几年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大家收入越来越高,住上了新房子,添置了新家具,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改变。”74岁的老党员色依提艾合麦提·米纳木乐呵呵地说着村里的变化。
驻村以来,新疆师范大学驻莎车县孜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喀勒提拉村工作队携手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通过引导村民种植特色经济作物、促进村民就业、帮扶村民创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特色种植增收益
喀勒提拉村人均耕地4.6亩,土壤保水性差,村民依靠传统种植,收入较低。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调研分析,决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西梅、万寿菊、色素辣椒等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增收快的特色经济作物。
万事开头难。为打消村民顾虑,工作队和村“两委”利用入户走访等时机,给村民算清经济账,组织村民到附近乡镇参观种植基地,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开展课堂讲解和实地操作,讲解修剪、嫁接、施肥、田间管理等种植技术。
“我家以前种了50亩核桃和巴旦木,因管理不善,果子品质差,一年到头也没多少收入。在工作队的建议下,我补种和改种了30亩西梅,今年收入6万多元。”村民萨迪尔·佧迪尔说。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持续宣传引导下,通过示范户带头种植,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发展西梅、万寿菊、色素辣椒等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工作队还协调各类资金为村民购买复合肥、尿素、二胺等农业生产资料287吨,及时解决村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今年,喀勒提拉村种植万寿菊600亩,亩产量1吨以上,亩均收入1100元,万寿菊成了村民的“致富花”;西梅种植面积660亩,亩均收入1500元。
解放人力促就业
喀勒提拉村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耗费人力。对此,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调研,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工作队争取198万元资金,购买农机设备68台,鼓励17名村民自愿筹资17万元,成立同圆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为村民提供机耕、机播、植保、机收等服务,吸纳10名村民在合作社就业,人均年收入1.5万元。
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让不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现在机械化作业,春播秋收,几天就完成了,大家也有时间外出务工挣钱了。”合作社负责人阿卜力米提·奥斯曼说。
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在外出就业上下功夫,帮助村民实现多渠道增收。为此,工作队和村“两委”逐户走访摸底,详细摸排全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并建立台账。根据就业意愿,组织村民参加装饰装修、砌筑、中式烹调、美发等就业技能培训。
工作队还主动与单位、工业园区对接,收集用人单位招工信息,通过牵线搭桥,帮助35名村民在广州、青岛、乌鲁木齐等地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4000元,帮助180余名村民在县工业园区和周边工厂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2500元。
招商引资添活力
喀勒提拉村邻近莎车县飞机场和504县道,因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周边村民到了巴扎日会到村里做生意,被大家亲切的成为“巴扎村”,工作队了解到有很多村民有创业的想法,但是苦于缺少场地、资金等原因,导致创业的想法只能搁置。为此,工作队经与村“两委”商量,决定争取各类资金在县道与乡道交叉路口附近新建了一座农贸市场,在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基础上,为想创业的村民提供便利条件。
说干就干,工作队积极与县人民政府对接,争取企业进村投资500万元,在村里建设一个新巴扎,有20间店铺、120个摊位,并配备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
为促进村民创业,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农牧民夜校开展各类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创业,并详细了解创业村民的困难诉求,建立帮扶台账,通过帮助村民申请小额贷款、协调经营场地、办理营业执照等措施,引导村民自主创业。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开了一家烤鸡店,还开了分店,现在每天能收入300多元。”村民图尔迪·奥斯曼说。
现在,村里的餐饮、美发、服装、维修、小商品等店铺陆续开张,巴扎不但帮助129名村民实现了创业愿望,而且还带动本村及周边三个村10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壮大村级产业,发挥好农机合作社和巴扎、农贸市场的致富引擎作用,打造产业兴、村民富、庭院美的美丽乡村,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该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赛买提·阿不力克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