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能手】永不褪色的“橄榄绿”

——记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新疆大学、莎车县农经局驻伯什坎特镇仓巴扎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潘海

2021年01月20日 18:40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老家是江西的他,有种南方人特有的细腻,曾在部队锻炼五年的他,身上又多了份军人的果敢,他就是莎车县伯什坎特镇仓巴扎村村民眼中的好队长潘海。驻村以来,他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想民所想,解民所困,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用一次次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退伍不褪色 永做“勤务员”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想获得群众的第一手资料,就必须多走走、多问问”。驻村伊始,潘海便给自己定下了入户走访目标,不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他的身影。时间一长,村里谁家发展了特色养殖,谁家缺少劳动力,谁家就业有困难……他都一清二楚。

  通过走访,潘海发现仓巴扎村有16户村民家的围墙、棚圈破败不堪,需要修缮。他第一时间发动社会力量募捐,经过多方筹措,筹集经费20余万元,购买好各类建材后,他就带领村干部一户户修缮,汗水浸湿了衣背,泥土沾满了脸颊。经过半个月的奋战,一排排整齐的院墙、一座座崭新的棚圈拔地而起。“多亏潘海队长帮助我建好了棚圈,现在我再也不担心牛羊丢失了。”伊明尼亚孜·阿布都拉说。

  潘海每天为村里的事儿跑前跑后,久而久之,他就成了村民心中的“勤务员”,不论谁有什么难事儿、烦心事,村民都愿意找他来帮忙。

  一天午饭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潘队长,我的三轮车翻车了!”村民麦麦提明·吐尔逊气喘吁吁地说。放下电话,潘海立即赶到现场,发现麦麦提明和他的三轮车翻倒在田间,所幸人只受了一点皮外伤,可车却摔变形了。原来,这条农田道路因年久失修,路面凹凸不平,人员和车辆行走在上面十分危险,潘海将麦麦提明扶起来安全送回了家。为了避免村民再次发生意外,他又联系推土机、挖掘机,找人拉来砂石料,用了半天时间将一条破烂不堪的农田路变成了一条平整的马路。

  “退伍不褪色,能继续为群众服务、成为一名群众需要的勤务员,人生别有一番意义。”潘海时常这样说。

  济困暖人心 甘为“办事员”

  一枝一叶总关情,哪里有需要,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到潘海的身影。

  阿曼尼萨·阿布拉的丈夫赛麦提·买买提患有尿毒症,需要定期做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婆婆因突发脑溢血造成行动不便,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阿曼尼萨的肩上。潘海得知情况后,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前去看望赛麦提一家人,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潘海积极为赛麦提申请了低保和肾病治疗救助金,他还多方打听帮助阿曼尼萨在镇上找到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月可获得1200元的收入,有效改善了她家的生活境况。

  “潘队长对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给我带来了活下去希望,我们一家人都特别感激他,没有他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赛麦提泪眼蒙眬地说。

  潘海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村民阿卜力米提·艾海提4000元工程欠款无法收回的事儿就成了他的心病。因为欠款时间跨度长,欠款人数多,收回难度极大,潘海在摸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联系到多位证人,前后花费数天时间,把欠款全部要回。“如果没有潘队长,我的4000元工钱可能现在还收不回来。”阿卜力米提感激地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在潘海的倡议下,仓巴扎村成立了群众服务站,设岗定责,建立困难诉求台账。截至目前,潘海与工作队共解决群众各类困难诉求180余件。

  就业促增收 勇当“指战员”

  仓巴扎村地处沙漠边缘,人多地少,长年干旱少雨,拓宽就业渠道就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村民帕夏·赛麦提的丈夫患有慢性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仅靠妻子一人打理着五亩薄田,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潘海了解情况后鼓励帕夏创业增收,还主动帮助帕夏申请了“十小店铺”创业名额,又积极与村“两委”协调找到一间门面房,帮助她成功开起了小商店。“现在,我的小商店一个月能盈利1500元左右,还能兼顾家里的5亩地,工作生产两不误。”帕夏乐呵呵地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帕提古丽·吐尔逊是仓巴扎村小有名气的弹棉花能手,但因其机器老化,厂房狭小,严重影响了生产规模与产量。潘海了解相关政策后,主动帮她申请1万元的自主创业补助金,用于厂房改扩建,随着厂房规模的扩大,营业额也随之增长。“这1万元钱就是我们的动力源,是潘队长帮我清除了创业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帕提古丽说。

  截至目前,在潘海的带动下,仓巴扎村先后借助村级合作社、乡村车间、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等载体,实现1936人稳定就业。

  潘海进群众门、解百姓众忧,把群众当亲人,真心融入群众,真情服务群众,他用脚步丈量着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把汗水挥洒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他用一次次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一致认可,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他永不褪色的“橄榄绿”之歌。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