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明新村】詹家庄子村:唤醒文化记忆提升乡村风貌

2021年01月18日 11:49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平坦干净的路面,整齐利落的农家小院,宁静舒适的绿化景观,农耕文化园里传来孩子们阵阵欢笑声,勾起老一辈们满满的乡愁……

  乌苏市农业农村局驻九间楼乡詹家庄子村“访惠聚”工作队,以农耕文化园建设为依托,着力增强村队活力,带动村民走“文化+旅游+致富”的发展之路,绘就了一幅文化润疆、富民兴疆的新画卷。

游客体验农耕活动。

  农耕文化忆乡愁

  “这台手扶拖拉机已经40岁了,想当年它可是全村的宝贝,犁地、耙地都指望着它。如今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老党员蒋正勤抚摸着手扶拖拉机深情地说。

  为挖掘保护好农耕历史,传承农耕文化,詹家庄子村在九间楼乡党委的统一规划下,积极开展农耕文化展品的抢救、征集和保护工作,建成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园。

  文化园内建有民俗展厅、农具展厅、群众智慧厅、红色之旅展厅、农事体验、亲子游戏互动区等,各展厅内分别展示有推土机、小四轮、锄头、磨盘、马灯等老物件共800余件,每一件物品里都凝聚和体现了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

  “每次看到这个独轮车,都让我想起年轻时和大家一起劳动的情景,一晃已过去50多年了,我们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邻村村民刘高存老人无偿捐赠独轮车时感慨道。

  工作队发动村民就地取材,把木头、石头、废旧轮胎等“免费”资源变为原材料“主角”,构成一个个景观小品,进一步改造升级农耕文化园,提升了观赏性、趣味性、体验感。

  工作队引导村民集思广益、变废为宝,在讲好老物件背后故事的基础上,将农耕文化园打造成“四美两园”的一个缩影,用自家现有资源把村队、庭院建设的更美、更好。

  文化活动润民心

  “农耕文化园里好热闹啊!以前农闲的时候我们就凑在一起打牌聊天,现在村里有休闲娱乐设施、活动场所、文化墙,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村民丁桂花说。

  工作队和村“两委”将村里有文艺爱好的村民组织起来,组建了80余人的社火队,邀请专业老师手把手指导村民排练,村民们学唱红歌、学跳舞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工作队以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为契机,举办广场舞、“累积吧冠军”等群众性趣味文体活动40余场次,每个人都能在农耕文化园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整齐的节拍,优美的舞姿,玩耍的“狮子”......为詹家庄子村注入了活力。

  农耕文化园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古老的农耕文明、红色教育、民族团结、人居环境整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结合起来,被选树为“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活动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打卡基地、乌苏市教育系统研学旅行基地,承接各类参观学习活动400余场次,为詹家庄子村攒足了人气。

  农耕文化园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拍摄民族团结记录片《摇篮故事》,迎来“新疆是个好地方”拍摄组、“骑行两万里”的骑友们等前来拍摄,体验农耕文化,为詹家庄子村赚足了名气。

  旅游观光促增收

  工作队借着“农耕文化游”的热度,推动詹家庄子村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升级,确定了以“旅游+文化+特色农产品”发展模式,引导村民种植鲜食玉米、西瓜红红薯等特色农作物,养殖溯源鸡、红嘴雁、螃蟹等特色产品,多渠道增收致富。

  村民李广勇的拿手菜是“八块鸡”,便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吃店。工作队鼓励李广勇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帮助他扩建房屋,经过3年的发展,小吃店发展成了村里最大的农家乐,可同时接待150人就餐。李广勇做的“八块鸡”成了当地的招牌菜,吸引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他从以前每年收入7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每年净赚6万多元。

  “看到我们村的销路好,附近村里的人也来我们村卖自家种的菜、养的鸡,这些都很受游客们的欢迎。”村民王玉玲高兴地说。近年共接待游客11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家家户户的农产品“土货”变成了抢手的增收“法宝”,带动本村及周边村队3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3万余元。

  游客在詹家庄子村体验农耕文化,到农家乐吃“忆苦思甜饭”,村里的野菜、苞米等也成了游客餐桌上的“新宠”。“现在日子好了,但是也要杜绝浪费,节约粮食要从我做起。”游客王芳深有感触地说。

  看得见的环境在悄然变化,看不见的乡风已润入心田。今年詹家庄子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犹如一位朝气蓬勃的少年,迈着铿锵坚定的脚步,迎着新时代的朝阳昂首前进。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