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明新村】大草滩村:“红色引擎”点亮美丽乡村

2021年01月20日 17:07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走进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古牧地镇大草滩村,和煦的阳光照进白墙红瓦、花团锦簇的院落,苗木基地绿树成荫,农家乐里炊烟袅袅,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新疆城建集团“访惠聚”工作队驻村以来,与村“两委”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以村史馆建设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引领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努力打造“民富景美”的新家园。

  传承红色文化 打造文化乡村

  位于大草滩村的“万里赴京第一站”黑沟驿遗址,是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余韵犹在耳畔,今人的奋斗已初见成效。在工作队与村“两委”的规划下,这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用各类资源优势,将原有的村史馆升级改建成为文化展览馆,让老驿站焕发出新风采。

  目前,文化展览馆共300多平方米,有驿站文化和社火文化两个展厅,面向社会征集红色史实资料,共征集实物200余件,策划推出了“重走赶考路”“亲子徒步”“学而讲堂”等主题活动,还成立了“红色志愿服务队”,将红色精神融入便民服务中,帮扶村里老幼妇孺,广受好评。

  展览馆既是远近党员群众的精神“驿站”,又是全村振兴的推动器。工作队依托展馆,打造“乡村旅游+红色教育”模式,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在农家乐和民宿一线助推旅游事业,实现岗位实体化、活动固定化、考评动态化。工作队进驻以来,全村累计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举办各类活动74场次,直接带动就业100余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不仅增加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也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基层党组织也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发展壮大,工作队入驻以来,已有24名村民递交入党申请书,7人加入党组织。预备党员刘锡飞说:“黑沟驿是每一代人的记忆碑刻,我们要把这种情怀化作初心和使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发展绿色产业 铸就美丽乡村

  展览馆中有一张戈壁滩上挺立着一排树木的黑白照片,“这是俺当时种的杨树,也是咱村的第一批苗木。”75岁的村民张成元说。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大草滩村开始种植苗木,成为米东区著名的苗木村。

  一家独美不算美,万户披绿方为春。工作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帮助村民引进24种经济价值高、观赏性强的优质苗木,共种植小叶白蜡、裂叶榆、圆冠榆等各类苗木4800亩,为每户村民带来2.3万元收入,让村民享受了生态环保的红利。

  为了解决村民种树的后顾之忧,工作队和村“两委”先后投入50万元翻修苗木基地两侧3公里的机耕路,解决耕种育苗季节“一脚泥”的痼疾,铺设200根涵管引渠灌溉,保证苗木基地供水。现在的大草滩村,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生态宜居从“向往的生活”变成了“眼前的美好”。

  农村环境美化是民生工程,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如今,村庄四周绿荫遍布,家家种树、户户养花,从戈壁绿哨摇身变成了人居佳地,这得益于工作队牵头在“拆、整、建、管”上下功夫:将从高速公路到村庄的2.27公里废旧道路拆除重建成观景徒步道,硬化村里所有道路并安装路灯,配备垃圾船、洒水车等,将苗木优势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出台《村民文明公约》《村民绿色公约》等巩固美化成果,使得村容村貌的持续提升有了保障。

  2018年,大草滩村获评米东区美丽乡村示范村。“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在徒步道安装以驿站文化为底蕴的实景模型,增添观赏性。不仅让村子变美,也变得更‘高大上’。”村支部书记刘新法自豪地说。

  特色旅游铺路 建设富裕乡村

  近年来,工作队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派出单位后盾作用的帮助下,大草滩村确定了以园林生态观光、民俗和美食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工作队鼓励村民利用民房打造特色民宿,发展以原生态、无公害蔬菜为品牌的农家乐,打造集休闲、美食、观光于一体的旅游餐饮产业。工作队每年购置优质菜苗、鸡苗发放给100户村民发展庭院种植、养殖,实现生态食材“用销两旺”。

  “店里的食材85%都是村民自己养、自己种的,味道好,回头客特别多!”村民刘爱军开办的农家休闲风情园今年效益好,来年还要扩大规模。

  为提高村民创业就业技能,三年来,工作队陆续开设烹饪培训班14期,吸引周边近2000名村民踊跃参加。29岁的村民马明亮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自从参加了烹饪培训后,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农家特色餐厅。因为学会了时下的创新菜品,他的餐厅吸引了很多食客,每月都有4000多元收入。

  “我们将继续推进‘驿站红色旅游民宿一条街’和徒步道二期工程建设,将大草滩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文化生态旅游模板。”大草滩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孟金城说。

  一砖一瓦持续用力,一针一线久久为功。如今的大草滩村一步一风景,一景一特色,民风淳朴,人勤业旺,处处洋溢着和谐文明新风,村庄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王建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