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深耕乡村沃土 打造幸福家园

——记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策勒县农业农村局驻策勒县策勒乡色代库勒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21年01月28日 12:01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走进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色代库勒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和错落有致的房屋,冬日温暖的阳光撒在村民的脸上,乡村车间里传来机器的“哒哒哒”声……一幅和谐、温馨的画卷舒展开来。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策勒县农业农村局“访惠聚”工作队驻村以来,结合当地资源和本村村民生活实际,引导村民发展黑鸡养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两家公司落地建厂,持续提升村民增收“造血”能力,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林下养黑鸡 产业促增收

  “在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我筹集5万元入股黑鸡养殖合作社,年底分红2.5万元,和我一起的还有4户村民,大家对增收致富信心满满。”党员致富带头人阿卜杜热合曼·阿布力克木高兴地说。

  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发现,色代库勒村家家户户都有养殖土鸡的习惯,多的二三十只,少的十几只,大都不成规模且品种较杂,经济效益低。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调研协商,决定指导村民利用村里60亩苹果园发展林下养鸡,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运营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村民稳定增收。

  在工作队的支持下,由党员致富带头人阿卜杜热合曼和4户村民联合注资21万元的黑鸡养殖合作社正式成立。为提高养殖效益,工作队协助合作社从策勒县工业园区鸡苗繁育基地引进5000多只鸡苗,选派2名技术员负责指导养殖和管理技术,讲授饲料配方、防疫等知识,提高合作社社员的养殖水平。

  为帮助合作社打通销路,工作队积极争取派出单位支持,通过消费扶贫等渠道,合作社的鸡以每只7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纯利润达12.5万余元,5户入股村民户均分红2.5万元。

  下一步,工作队和村“两委”计划筹建饲料种植基地、尼雅黑鸡孵化基地以及生态散养基地等,推动养殖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引进电气厂 农民变工人

  色代库勒村人多地少,产业基础薄弱。工作队驻村后,把打造村级产业作为增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通过建强村级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工作队引进了加工厂,让我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工作,现在每月工资2800元,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买提托合提·玉苏普感激地说。

  在上级部门和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工作队引进了一家电气公司在村里建厂,注册资金1000万元,占地总面积2000平方米。乡村车间落地后,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在拉运物资、土地平整、水电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一些村民初到乡村车间就业时,由于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不高,与技术人员交流存在一定困难,掌握技术较慢。为使村民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工作队每周组织开展农牧民夜校和技术培训,提高村民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以便更好地与技术人员交流,熟悉设备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目前乡村车间运行良好,28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2300元。

  落地服装厂 妇女就业忙

  “因为家里有小孩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到村里服装加工厂工作。工厂还配备了托幼所,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现在每个月有1600元的收入。”村民热依汗古丽·沙吾提在乡村车间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一边说。

服装厂工人正在作业。

  工作队入户走访后了解到,很多妇女由于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就业,如何发挥村里妇女群体的作用,成了工作队急需解决的难题。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多方联系考察,并在派出单位支持下,引进了一家服饰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在村里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乡村车间,并购进服装加工设备300余台。

  在工作队的引导下,企业实行“党支部+企业+员工”运行模式,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吸纳本村和邻村妇女86人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1650元。

  为更好地服务在乡村车间就业的村民,工作队还协调企业开办了托幼所、食堂等,解决村民的家庭困难和吃饭问题。工作队还积极帮助企业联系订单,年生产各类服装5—6万件,产值近百万元。

  “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持续提高村民收入,不断巩固脱贫成果,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美。”第一书记张艳超说。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