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1日 17:25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军旅歌曲《小白杨》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扎根边疆、共建家园。“小白杨”故事原型人物程富胜的故乡就在察布查尔县扎库齐牛录乡扎库齐牛录村。县税务局驻村“访惠聚”工作队与村“两委”大力弘扬传承“小白杨”精神,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实干巧干,不断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引领各族群众阔步迈上乡村振兴大道。
促民增收幸福指数攀高
扎库齐牛录村坐落在伊犁河南岸,水土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工作队与村“两委”立足地缘和资源优势,强化党群互助机制,鼓励村民流转土地,壮大特色种植业规模,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以前,我们全家都种地,一年收入也不多。现在,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好,我家20亩地承包了出去。工作队介绍我在附近的‘药王谷’务工,每天能挣150元,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陈娥菊高兴地说。
为了让村民口袋“鼓起来”,工作队和村“两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把近千亩荒地改造成“药王谷”中草药种植基地,成立由村民组成的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并由公司提供中草药种苗和种植技术,与村民签订产销承包合作协议,确保种植户抓好产业稳增收。目前,扎库齐牛录村已试种板蓝根、蒲公英、牛蒡子等52个中草药品种,产量总计达到200余吨,吸纳25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
工作队还依托派出单位优势,与企业沟通对接,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发挥劳务经纪人作用,组织村民到附近乡镇或县市务工就业,转移富余劳动力1820余人,人均月增收2100余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71万元,集体经济收入92万元。今年,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200万元。
致富不忘众乡亲。工作队与村“两委”狠抓“三资”清理,清理土地1500余亩,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并将一部分资金拿出来反哺村民,为387名65岁以上老人缴纳2021年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让村民们共享集体增收红利。
干群齐心扮靓农村颜值
走进扎库齐牛录村,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纵横交错,规划整齐的安居富民房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傲然挺立,呈现出一派环境优美、庭院亮丽、乡风文明的景象。
正在文化广场散步的村民富珍竖起大拇指称赞:“过去,村里环境差,卫生死角多。现在,村民们自觉爱护环境,路通了,灯亮了,空气清新,住着舒心呐!”工作队和村“两委”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相继争取各类资金350余万元,硬化农田道路12公里,种植观赏类植物2万余株,为8条巷道安装路灯,拆除危房30余座,清理残垣断壁176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了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让村庄有“颜值”更有“气质”。工作队通过大喇叭、宣传单、微信群等形式,动员村民树立“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破旧习、立新规。结合《村规民约》,由专人负责宣传政策,借助老党员、村干部、志愿者和典型示范户的力量,带动村民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和沟渠垃圾,并免费提供种子和苗木,在庭院内外种花植草、栽树培绿,引导村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助推乡村新风尚蔚然成风。
“每个月,我们都会开展‘文明示范户’‘最美庭院’评选活动,抓住升国旗的有利时机,表扬环境卫生整治好的家庭,促进更多村民学典型、争先进,营造了‘建设文明新村,人人参与尽责’的社会环境。”村党支部书记奇达·散索克说。
创新载体文化提振精神
“每当听父亲讲述当年卫国戍边的难忘经历,都是对我心灵的洗礼,‘小白杨’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程安妮是“小白杨”故事原型人物程富胜的女儿,也是“小白杨”爱国戍边教育基地的义务解说员,这份“工作”对她来说意义非凡。
贝伦舞传习所民间艺人在文化遗产宣传日表演贝伦舞。
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小白杨”精神,工作队协调争取援疆项目资金300万元,打造“小白杨”爱国戍边教育基地,内设爱国戍边纪念馆、退役军人之家、小白杨兵栈主题民宿等,依托“锡伯族贝伦舞之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机衔接,多渠道搭建文化平台。通过讲述普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更多人秉承“忠于祖国、扎根边疆、建设家园、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切实增强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
组织返乡大学生参观教育。
“教育基地开放以来,已组织农牧民群众参观交流2980余人次,开展群众性交流活动59场次,同时吸引大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来此开展党建团建活动,累计接访近万人次。”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金华说。此外,工作队切实发挥“红白理事会”和各类协会等组织参与文明创建,强化群众参与,采取红榜、提醒约谈等方式,引导群众“好坏大家评”“落后大家帮”,形成邻里互助、荣辱共进的氛围。
乡村蝶变美如画,幸福宜居笑开颜。今年11月,扎库齐牛录乡喜登“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工作队和村“两委”将激扬“小白杨”精神力量,实干担当,争当文明村镇排头兵和领头雁,激励和引领各族群众奋力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