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玉一乡村今年走出16名大学生

2020年06月09日 16:20   来源:天山网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墨玉一乡村今年走出16名大学生

参评项目

文字消息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杨舒涵、苏昊

编辑

石锋、李华、钟秀玲

刊播单位

新疆日报

刊播日期

2019年10月7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要闻1版

作品字数

(时长)

802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墨玉地处南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个有5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维吾尔族占全县人口99%。说到墨玉,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暴恐频发,宗教极端思想浓厚。受此影响,这里一度农村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排斥现代文明,思想封闭,不重视教育,孩子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记者在墨玉县吐外特乡琼库勒村采访时听说,这个村子2019年有16名学生考上大学。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条重大新闻,这不仅意味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现代文化、现代文明在南疆大地生根结果,更深刻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摆脱宗教极端思想毒害,思想上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这篇稿件刊发在全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中,一方面稿件将国庆阅兵和南疆的一个偏远农村自然联系起来,在一个维吾尔族青年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中,展示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南疆群众思想层面发生的重要变化,显示出现代文明在南疆深入人心的过程;这篇稿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刷新了人们对南疆乡村的认识,改变了对当地曾经频发暴恐事件的印象,树立起南疆大地崇尚文明、摆脱极端,追求现代文明幸福生活的崭新图景。也引起南疆地区各族群众的共鸣,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一是主题重大。通过墨玉县一个农村的变化,折射出新疆开展去极端化斗争以来,南疆农村思想禁锢被打破,现代文明深入人心,基层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事实。

二是切口很小。稿件以小见大,以农村16名学生考上大学这个小切口反映大主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让人印象深刻。

三是采访扎实。记者走访了村里所有考上大学的家庭,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稿件有点有面,有事实有依据,可信度高,传播效果好。 

 签名:

2020年6月4日

  

墨玉一乡村今年走出16名大学生

  “妈妈,你看国庆庆祝大会直播了吗?祖国太伟大了,让人太自豪了!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为家乡作贡献!”10月1日,今年刚考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努尔加汉·图尔荪托合提,激动地给母亲阿米乃·阿不力孜打电话。

  今年墨玉县吐外特乡琼库勒村有16人考上了大学,而努尔加汉是村里第一个考入内地的大学生。自今年8月以来,一封接着一封的录取通知书陆续送到琼库勒村,这让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敏·艾合麦提惊喜不已,“去年,我们村里出了8名大学生。今年16名,还有考入内地的大学生,真是大丰收啊!”

  琼库勒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喀拉昆仑山北麓,距乌鲁木齐市近2000公里,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贫困村。曾经,“巴郎读书不如下地干活,女娃上学不如嫁汉生娃”的想法在村里盛行,很多孩子受此影响,过早务农或打工。

  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扶持下,南疆学前三年教育和义务教育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质量的普及,农村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还能上好学。与此同时,农民的眼界也越来越宽,越来越重视教育。

  琼库勒村全村共277户,目前有142名孩子就读幼儿园,161人读初中,34人读高中,6人就读内高班。连续多年,琼库勒村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近5年,琼库勒村有12人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现在还有23人在大学就读。

  阿米乃·阿不力孜不识字,手机里连人名都不会存。今年她用自己攒下的钱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筹集的学费将女儿送到广州读大学。51岁的村民阿提开姆·麦麦提敏因为算错账吃过亏,她坚持让女儿读书。去年女儿古丽努尔·如则麦麦提明从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在墨玉县从事会计工作,每月收入5000多元。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琼库勒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魏锋说,琼库勒村今年创造纪录并非偶然,这是党和国家教育惠民政策不断落地生根的结果。只要继续坚持并不断提高,相信还会开出更漂亮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