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从“新”出发为生活增彩填色

——记新疆有色集团驻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恰喀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20年06月19日 18:47   来源:天山网

成为产业工人的阿布德热曼·依布拉音木在机器操作台前工作。

  天山网讯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恰喀村人多地少,产业基础薄弱,村民就业渠道狭窄。新疆有色集团“访惠聚”工作队驻村以来,坚持把促进就业、扶持创业、发展产业作为村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实现村民稳步增收。

  转移就业促增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恰喀村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较多,为了帮助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工作队和村“两委”逐户走访摸底,把村里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意愿、掌握技能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

  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村民,工作队积极与派出单位沟通,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协调村民到新疆有色集团下属企业稳定就业,实现增收。

  为了让村民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人,工作队与村“两委”在村里组织开办岗前培训,让村民集中学习企业规章制度等。经过岗前培训的员工上岗后,很快就适应了企业生活。

  “我在企业工作挺好的,工友们都很热情,我也很适应那里的生活,很感谢你们……”2019年底,23岁的村民阿布德热曼·依布拉音木回家探亲时专门到工作队表达谢意,汇报自己在外工作和生活情况。

  阿布德热曼原来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4口依靠务农为生,生活拮据。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协调阿布德热曼到新疆有色集团矿山企业务工。勤劳好学的阿布德热曼很快就融入到企业中,工资也从刚开始的每月3000元涨到了现在的4800元。

  目前,工作队已协调104名村民在新疆有色集团下属企业就业,有了稳定收入。除此之外,工作队还紧盯乡村周边用工市场,了解用工需求,并及时把用工信息告诉村民,帮助他们就近就业。

  截至目前,工作队与村“两委”帮助435名村民实现就业,人均月收入2500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扶持创业鼓口袋

  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很多村民有创业的想法,由于缺技术、缺资金、缺场地,导致创业的想法只能搁置。工作队经与村“两委”商量,决定通过在村里开办创业培训班、打造创业基地等方式支持村民创业。

  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方联系,在村里组织举办了美容美发、烹饪、裁缝等培训班,帮助愿意创业的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工作队还协调派出单位出资56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小微企业孵化园,将3处厂房、10间门面房,低价租给愿意创业的村民,为他们提供创业条件。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大力扶持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创业当中,现在村里打馕店、饭店、日用品小商店、理发店、烧烤店、蔬菜水果店等一应俱全。

  “现在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一天要打500多个馕,我都忙不过来了,我打算雇上2个人。”村民亚森·艾合麦托合提乐呵呵地说。亚森是村里有名的打馕师傅,之前一直有在村里开家打馕店的想法,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场地,一直未能实现。工作队打造的小微企业孵化园让他的想法得以实现。由于他的手艺好,打的馕供不应求,馕店每个月净利润有5000多元。

  目前,恰喀村有52人实现了自主创业,还带动了2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

  巧用资源育产业

  工作队驻村后发现,恰喀村有大片湿地,芦苇资源丰富,村民也有手工编织苇席的传统,但大多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市场调研,征求村民意见,决定把小微企业孵化园的一部分厂房拿出来开办芦苇编织厂。

  工作队筹资13万元,购置了电动压条机,对厂房进行了布置,成立了万眼芦苇编织厂。工厂采用计件工资,劳作时间灵活,很受村民欢迎。工作队积极帮助联系客户,拓宽产品销路。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4个月的销售额就达32万元。工厂日常用工72人,高峰期务工人数达148人,工人工资每周结算,在村民大会上统一发放,极大调动了村民积极性。现芦苇编织厂已然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每天喂完家里的牛羊,我就过来编席子,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家里的事情也不耽误。”村民帕塔木汗·吐地说。

  工作队还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产业,成立獭兔养殖合作社、家禽养殖合作社、牲畜养殖合作社,形成“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开发就业岗位32个,人均月工资1600元。

  在工作队的努力下,现在的恰喀村正朝着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路上大步前进。“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助力村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上用力,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学核说。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