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惠聚之星】“上游”村里争上游

——记伊犁州科技局驻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尤喀克买里村“访惠聚”工作队

2020年03月16日 17:33   来源:天山网

电商平台推广”贝纳木“旱田馕销售。

  天山网讯 昔日的尤喀克买里村各项工作均处于“下游”,伊犁州科技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通过传帮带建强班子、搭建平台带民富、排忧解难暖民心,筑牢了村级战斗堡垒,让村民生活富了、民心凝聚了、腰包鼓了,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工作队真情付出,苦干、实干,让尤喀克买里村“容颜焕发”。

  用力传帮带 凝聚支部合力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村干部能力高低,是影响全村各项事业和工作发展的关键。驻村伊始,针对村干部精神面貌,工作状态不佳,效率不高的现状,工作队把提振村干部精气神,凝聚村党支部合力作为尤喀克买里村的头等大事来抓。工作队员与村干部结成帮带对子,混合编组共同开展工作,在工作、生活中互相教语言、理思路,在入户走访中互相传授群众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业务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

  才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伊力亚斯·阿卜都赛里木,工作方法不多,对村里的工作没有头绪。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阿斯娅·艾沙主动与他结成帮带对子,在周一升国旗、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等不同场合,有意识让他走上台前,宣讲惠民政策、开展发声亮剑等活动,增进群众对伊力亚斯的认识和了解。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帮带指导力度,让其尽快掌握村情实际,全面熟悉村里的基本情况,让他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在工作队的帮带下,村干部们一个个走到了台前,成为岗位上的螺丝钉,彻底扭转了以往干事创业没信心、工作混乱的局面。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尤喀克买里村党支部凝聚力不断增强。2019年,32人递交入党申请书,12人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7人,确定1名村级后备力量。

  “工作队来了后,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越来越高,干劲越来越足,村民有啥事都愿意找村干部。”谈起现在村干部的变化,老党员帕尔哈提·艾尔书力不住地称赞。

  多方搭平台 拓宽致富门路

  找对了发展方向,才能在致富路上一往无前。工作队通过搭建产业平台、开展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三管齐下”拓宽村民致富渠道。

  结合本村实际,工作队采取“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搭台+农民参与”的方式,引导本村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贝纳木”馕加工合作社,形成了以“贝纳木旱田馕”为主的品牌产业,实现日加工馕3000个,通过致富能手研发、外出展销推介、签订合作订单等措施,让12种馕系列产品闯出市场。合作社2019年总营业额达219万元,贫困户人均月增收1500—1800元。工作队和村“两委”为进一步推动“贝纳木旱田馕”产业向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将6间临街门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打造成馕文化产业一条街,着力提升了“贝纳木旱田馕”知名度,在工作队的大力宣传下,馕文化产业一条街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街”。

  “工作队帮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现在,我在馕合作社工作,每月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一家老小,感谢工作队的帮助。”贫困户买买吐里送·黑里拉洪感激地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激发内生动力,工作队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富余劳动力前往伊宁县服装厂、尼勒克县香菇基地参观学习种植管理技术。同时大力开展种植、烹饪、面点制作等多种实用技能培训,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2018年以来,工作队多方申请相关科技项目,先后在村里建立了香菇种植科技示范基地、缝纫创业基地,建立“支部+电商”服务平台,完善“线上销售、线下带动、实体经营”的电子商务推广体系,实现133人就地就业,512人转移就业,助推村民增收致富。

  倾力解民忧 温暖村民心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工作队下大气力解决民生问题,惠及广大村民。尤喀克买里村原有自来水管道过细、老化严重,群众“吃水难”成为村里的大难题。工作队与村“两委”协同相关部门,积极争取自来水管网改造提升项目,新建183口入户井、52公里供水主管道、10.7万米毛管管道入户,成为联通干部、群众之间的民生“血管”。施工期间,工作队和村“两委”挨家挨户走访排查,高标准严要求监管施工,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和用水难题。

  村民依比布拉木·克尔玛洪的儿子阿卜都拉·依比布拉木因膀胱结石急需住院,妻子阿提古丽·如孜患有甲亢,长年服用药物,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无力负担高额治疗费用……工作队联系伊犁州新华医院让孩子及时就诊,帮助依比布拉木一家筹集药费5000余元。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阿卜都拉成功完成手术,身体状况也一天天好起来,一家人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工作队员就和家人一样,给我无微不至地照顾,非常感谢工作队。”阿提古丽感动地说。

  工作队员与村民间的温情故事不胜枚举,协调解决就业务工、车辆审验、群众就医、生产生活、矛盾纠纷等困难诉求326件。工作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工作做到了村民的心窝里,让“上游”村名副其实。

[责任编辑: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