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碱土滩”铸造特色“黄金坑”

——记阿图什市畜牧兽医站驻格达良乡曲许尔盖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20年01月22日 08:59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拌土、上模……”走进阿图什市格达良乡曲许盖尔村馕坑制作农民合作社,只见一排排模具底座整齐地摆放在制作场地上,各生产区的村民分工井然有序,场面热火朝天、干劲十足。

  阿图什市畜牧兽医站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碱土资源,深入挖掘馕坑铸造潜能,将盐碱地“变废为宝”,在产业规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上持续用力,有效推动碱土馕坑产业向前发展,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致富之路。

  小馕坑“报团”迎来新机遇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曲许尔盖村土地盐碱化严重,当地有利用盐碱地里的碱土制作馕坑的传统,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产品规格不统一,相互打价格战,经济效益不高。工作队因地制宜,以当地碱土馕坑产业为支点,提出“党支部引领为核心、合作社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发展思路。

  “本地天然碱土由于土质黏贴性好、土层硬,做出来的馕坑不仅结实,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效果好,高温下由于盐碱的挥发,烤出来的馕味道更香,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发展碱土馕坑产业是帮助村民脱贫增收的最好途径。”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依布拉依木·阿布力米提说。

  工作队积极和村“两委”商议,采取“村委会+合作社+产业户”的经营模式,以村里的碱土馕坑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成立格达良乡馕坑产业发展合作社,吸纳曲许尔盖村、库都克村、提坚村等馕坑制作农户加入,整合零散作坊,打造全乡的馕坑产业基地。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合作社,统一制定了五个馕坑尺寸标准,由合作社统一下派订单,统一对外销售,旺季我每月收入7000元左右。”村民卡地尔·坎吉说。

  目前,全村共有125户446人加入合作社,每户年收益5万元以上,40名村民就近就业,辐射带动周边几个村的70余户村民发展起了馕坑制作,馕坑产业已成为了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规范化“管理”带来新效益

  产品生产,质量第一。为了提升合作社生产的馕坑产品质量,工作队和村“两委”协助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协助制定合作社章程,完善运营模式,指导合作社设立质量监督员、财经监督员、馕坑制作员,工作队和村委会还安排专人对合作社进行监督,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实现规范化管理。

  “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我们合作社管理规范了,明确了倒模、均质、上模、晾晒、烧制等十三道工序,实行分区流水作业,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也上去了。”合作社负责人库尔班·艾买提说。

  工作队利用农牧民夜校、入户走访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办馕坑制作培训班,邀请村里馕坑制作手艺好的村民现场教学,通过手把手教、相互交流的方式,帮村民掌握馕坑制作流程和技术,按照市场需求制定五种规格类型的馕坑,形成了统一规格标准。

  村民吐地阿洪·艾萨经过培训学习,很快掌握了馕坑制作技术,高兴地说:“以前我制作馕坑很随意,经过培训我学习了制作馕坑多道工序,现在制作的馕坑质量非常好,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今年工作队已举办三期馕坑铸造培训班,培训村民450余人,将带动300户1500人加入馕坑制作产业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多渠道“销售”助力稳增收

  “以前自家生产的馕坑得自己去卖,天天东奔西跑,加入合作社以后,只需打个电话,合作社安排的车就会直接上门收购。”村民艾依提·阿皮孜说。

  工作队积极申报项目,修建300平方米的馕坑交易市场,以家庭小作坊加工为主体,合作社集中销售为统领,村委会、合作社和村民签订三方协议,按照合作社的生产规格要求,让村民在家生产合格的馕坑,合作社按照市场价上门收购,统一销售。

  合作社注册申请了“格达良馕坑”商标后,在周边乡村有了一定的名气。为了促进馕坑销售,工作队积极联系市、乡政府和派出单位,运用广播电视、媒体报刊等加大宣传力度,帮合作社开拓馕坑市场,由于碱土馕坑良好的质量,周边乡村、毗邻县城等地的人纷纷慕名下单订购。

  工作队还指导合作社培养发展推销员,让他们外出跑市场,积极打开阿图什市巴扎、伽师县巴扎、格达良乡巴扎等的渠道,积累销售基础,同时开拓周边乡镇、县市、地区市场,努力扩大销售网络。

  如今,“格达良馕坑”已走出克州,销往阿克苏、和田、库尔勒、伊犁、博州等全疆各地乃至出口邻国,今年来,馕坑生产总产量5万余座,产值达510万元。

  “现在我们村基本形成了养殖牛羊、种植棉花、制作馕坑‘三合一’产业发展路径,全村人均年收入7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立足长远发展,促进馕坑产业优化升级,把产业做好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依布拉依木·阿布力米提说。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