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风采】用绵绵真情捂热民心

——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伊犁师范大学、疏勒南疆齐鲁工业园区驻疏勒县洋大曼乡阿克亚村第一书记迪力努尔·艾则孜

2019年12月23日 12:23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干工作脚踏实地、待人时和颜悦色、拉家常如沐春风、惠民生矢志不渝,她像一轮“暖阳”驱散严寒,像一眼“甘泉”润泽民心。她就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伊犁师范大学、疏勒南疆齐鲁工业园区驻疏勒县洋大曼乡阿克亚村第一书记迪力努尔·艾则孜。驻村3年来,迪力努尔紧紧围绕“1+2+5”八项任务,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带领驻村各支力量一心一意为村民谋福祉,温暖滋润着村民的心田。  

迪力努尔·艾则孜了解贫困户养殖情况。

  筑牢强基固本“压舱石”

  “在迪书记的帮带下,党员干部思想受教育、作风大改进、行为更规范,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群众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村党支部书记努尔艾买提·卡吾力说。

  驻村初期,迪力努尔下真功、用狠劲,健全完善学习教育、日常管理、履职承诺、考核评估等5项规章制度,督促村党支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规范落实“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等制度,促进各项工作高效落实落地。

  迪丽努尔利用县委党校培训契机,推荐2名能力偏弱的村干部脱产培训4个月“充电蓄能”,调整2名优秀村级后备力量充实到村“两委”班子,激活源头活水。依据业务归口和责任分工,指导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结成帮带对子,做到工作同落实、难处同应对、责任同担当、问题同整改,并将班子日常运转、决策执行情况、干部政治素质和日常行为表现作为日常考察和年度评优的重要指标,以帮带互补能力优势,以制度倒逼工作落实,稳步增强村干部工作能力,提升业务水平。

迪力努尔·艾则孜示范裁缝作业。

  找准精准脱贫“定盘星”

  阿克亚村是深度贫困村,村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经济来源单一,增收渠道狭窄。针对这一难题,迪丽努尔入户走访摸清底数、纾解民意,利用宣讲大会讲透政策、算经济账,采取“技能培训+企业扶持+稳定就业”的方式疏浚就业渠道。迪丽努尔利用农牧民夜校开办技能培训班102场次,开设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课程,组织驻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轮流授课,打通语言交流关、就业技能关,为村民外出就业打好基础。

  为了畅通企业用工渠道,迪丽努尔采取“村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方式牵线搭桥,邀请企事业单位在村里现场招聘,帮助村民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村民艾麦提·图尔荪通过招聘会与县物业公司签订就业协议,成为一名水电维修工,每月有2600元的稳定收入,还有186名村民像艾麦提一样通过学技术找到稳定工作。

  迪丽努尔牵线南疆齐鲁工业园区,通过“劳务输出一批、园区推荐一批、就地就业一批”的方式,将238户贫困户按照“一户一就业”的帮扶标准,推荐175名富余劳动力到疆内外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迪丽努尔还带领村民开办打馕合作社、美容美发店和惠民小超市,帮助3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创业,她们正通过勤劳的双手撑起幸福生活。

  聚焦群众福祉“晴雨表”

  “我们要从小事着手,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把党的好政策送进乡亲们的心坎里。”迪丽努尔始终从细微处着手,一心扑在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上。

  2018年的冬天,迪力努尔走访到孤寡老人阿卜杜热依木·图尔迪家中时,闻到家里煤烟味较重,看到住房条件较差等现状。为防患于未然,迪力努尔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家中“送温暖”,与志愿者一道疏通烟囱、清理煤灰,帮助老人打扫家庭卫生,送来1吨无烟煤和米面油等慰问物资,要求包户干部每日必访,保证老人家温暖过冬。

  52岁的贫困户亚森·阿卜杜如苏力家有3口人,妻子和孩子身患残疾,生活十分困难。迪力努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与当地养鸡大户协调,争取到饲养员的就业岗位,他的妻子被聘任为村保洁员,夫妻俩每月收入加起来有3500元,家庭生活逐渐向好。

  在迪力努尔的牵头组织下,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开展“送温暖”活动100余场次,办好事实事300余件,将村民的心结逐个解开;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为120余名学生捐赠学习书籍、御寒衣物等价值5万余元的爱心物资;建起幼儿托管中心,集中看护照顾3岁以下幼儿,解决务工村民后顾之忧……

  现如今,阿亚克村“两委”班子强了,人心聚了,生活富了,这都是迪力努尔用实际行动“捂热”了群众的心田。她将继续埋头苦干,让惠民政策普惠村民,让党的雨露恩泽热土,带着一方百姓抒写新篇章。

[责任编辑: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