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绿色循环促转变 按下脱贫快进键

——记伊犁州纪委监委驻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巴喀勒克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12月01日 09:58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走进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巴喀勒克村,一群群肥壮的褐牛悠闲地吃草,一排排崭新的安居富民房炊烟袅袅,一道道木栅栈道蜿蜒曲折,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伊犁州纪委监委“访惠聚”工作队驻村以来,从改造草原传统畜牧业为切入点,在发展特色规模养殖、劳动力转移就业、壮大乡村旅游上持续用力,带领村民走上一条绿色循环可持续的脱贫致富路。

养殖宣传。

  小畜换大畜 转变牧区经济

  巴喀勒克村是传统牧业村,草场面积19万亩,牲畜存栏数14万头(只)。工作队入驻以来,推行草场轮休计划,实施“小畜换大畜”战略,利用援疆资金购买优良种牛50头,先后向158户贫困户发放优质新疆褐牛223头,带动养殖户集中规模养殖。

  “工作队为我们请来畜牧专家,手把手指导养牛技术,现在我家有60头育肥的新疆褐牛,年底纯收入预计10万余元。”村民巴合夏尔 · 阿布都斯拉木介绍他的致富经。

  工作队还争取到5万元资金修缮了3座牲畜配种站,培养了5名村级防疫员,添置了相关技术服务设施,为村民上门提供牲畜改良、动物防疫服务,确保褐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经过两年的努力,巴喀勒克村的新疆褐牛存栏头数已发展到5000余头。

  工作队在推进牛养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山区草场资源,引进农林公司,采取“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建设1.5万平方米的中药养生鸡养殖基地,提供了20多个务工岗位,带动42户贫困户投资入股,每年按股分红,贫困户每年有3000—5000元的收入。

  “靠山吃山,但我们也要绿水青山。调整牛羊比例,适度规模养殖,盘活山区资源,解放劳动力,使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转变乡亲们的生产方式,使他们早点脱贫致富,是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吾拉木江 · 沙吐哈力说。

刺绣合作社学习。

  牧工变技工 带动转移就业

  为有效破解产业扶贫单一的难题,工作队紧盯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村“两委”摸底调查,掌握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及就业意愿,上门做动员,组织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工作队组建阿仔亚民族刺绣合作社,积极申报120万元扶贫资金,修建了730平方米的农牧民创业就业基地,采取“产业+培训+就业”的模式,带动50余名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最近,工作队帮助就业基地联系到了一笔20万元的订单。村民热斯古丽 · 哈斯木汉高兴地说:“我在刺绣合作社工作每月收入2000余元,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同时还能照顾到家庭。”

      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选树培养青年就业带头人和劳务经济人,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拓宽了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巴喀勒克村已外出务工200余人。

  “通过参加工作队组织的烹饪技能培训班,我在县城开了家哈萨克族风味餐厅,每天收入300元—500元。”村民阿斯哈提 · 马德尔在农牧民夜校上讲述着自己的创业经历。

  羊道变栈道 发展乡村旅游

  巴喀勒克村自然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工作队和村“两委”紧抓特克斯县全域旅游契机,积极发挥“姑娘坟”“印章台”“彩色岩画”等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巴喀勒克草原、阿克塔斯旅游点,大打旅游增收牌。

  工作队和村“两委”借助特克斯美丽乡村建设机遇,着力打造哈萨克民俗休闲度假旅游村落,带领村民修建了260米木栈道,添置了12顶哈萨克毡房及附属设备,组织牧民在景区开办了12家牧家乐。借助阿克塔斯旅游点优势,实行“景区带牧区”的发展模式,引导21户牧民成立2支旅游马队,在帮助游客体验草原骑行文化的同时,增加了个人收入。

  工作队和村“两委”还借助扶贫资金和“旅游+”效应,建设哈萨克风情旅游示范点,引导35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发展乡村民宿,开发特色农产品,构建吃住游“一站式”服务平台。

  “村子更美了,交通发展便利,吸引了众多游客,再加上我在专业培训中学会了如何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自然就赚到钱了。”巴合特拜 · 阿布得拜毕业后回乡创业,经营的牧家乐生意火爆。

  “我们将以科学规划引领养殖业、旅游业健康发展,带动村民发展特色养殖,开办牧家乐和民宿,尽享旅游红利。通过拓宽和延伸村民致富渠道,实现增收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吾拉木江 · 沙吐哈力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