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以“特”制胜 向“优”发展

——记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驻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阿亚克色日克阿塔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10月21日 17:04   来源:天山网

第一书记白雪原带头到农户家中收鸡蛋

  天山网讯 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阿亚克色日克阿塔村地处喀喇昆仑山脚下,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通过发展黑鸡养殖、新建惠民巴扎和培植民宿旅游,带领村民走出困境,开启脱贫致富的新篇章。

  黑鸡养殖 持续增收的“战斗鸡”

  工作队了解到村里具有家禽养殖的基础,但一直未形成规模和产业。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通过征求意见、项目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决定发展黑鸡养殖。黑鸡抗病力强、土鸡蛋行情好、肉质紧实,深受市场青睐,也是村民最喜欢养殖的品种。

  为了降低饲养难度,确保成活率,工作队邀请畜牧专家,手把手教授养殖技术、环境卫生、饲料补给、疫病防控等黑鸡养殖技巧,提高村民的饲养水平。工作队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采购、统一防疫、统一发放、统一建舍、统一收购的订单生产方式,通过自愿报名和条件筛选,选定176户具备养殖条件的村民,分别设为100、50、20只三种养殖规模和配套鸡舍,按计划逐批发放鸡苗7000只。

  截至上半年,全村共存栏黑鸡1.1万只,其中5000只黑鸡处于产蛋期,所有产出的鸡蛋及成年鸡,由工作队牵头,通过订单的方式回购外销。已经卖出3.5万枚鸡蛋、556只公鸡,销售收入13万余元。经测算,2019年黑鸡产业预计可收入30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1670元。

  “现在我家养了80只黑鸡,这个月又买了20只鸡苗,每月除去自家吃的鸡蛋,还可以卖给合作社300多枚,净收入400多元。”村民阿卜杜热伊木·约麦尔高兴地说。

  惠民巴扎 村民创业的“直通车”

  工作队利用阿亚克色日克阿塔村是中心村的区位优势,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村里的巴扎。投资100万元,建成了11间646平方米的两层商业用房和1300平方米的活动商铺。

  看着工作队在村口建起的新巴扎,在喀什市当过厨师的麦海提·马木提又萌生了开饭馆做厨师的想法。他租了门面房开起了饭馆,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生意越来越红火。“我现在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我对今年脱贫很有信心。”麦海提说。

  火锅店、裁缝店、日用品店、KTV店……巴扎已经成为当地集土特产销售、特色美食、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名片,2019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20万元,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巴扎不仅给贫困户提供了摊位,还吸引150多名村民在巴扎上就业。

  “感谢工作队帮助我们新建巴扎,我现在照顾家里和工作两不误,每每想到可以通过勤劳的双手挣钱补贴家用,我就特别开心,对脱贫充满了信心。”村民古丽吉米拉说道。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如今,在阿亚克色日克阿塔村像古丽吉米拉这样在巴扎就业人员达到150人。人人争当致富带头人,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谁也不甘心落在后面,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乡村旅游 绿色发展的“致富经”

  阿亚克色日克阿塔村地处交通要道,具有民俗文化浓厚,气候冬暖夏凉的优势,工作队多方联系,邀请旅游专业人士实地调研,决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闯出一条民宿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旅游致富路。

  为深入挖掘文化潜质,工作队启动“百年水磨坊”重建计划,协调资金重建水磨坊,让原本破旧的小屋变成了承载文化与历史交融的“新屋子”,同时配套了古法水磨面的品牌、包装,让水磨面粉走出古老的村庄。“‘百年水磨坊’转起来,特色面粉卖出去,现在水磨坊的生意越来越好,已经成了村里别致的一景。”水磨坊第三代传人阿皮孜·尼亚孜高兴地说。

  工作队利用“百年水磨坊”的品牌热度,继续整合全村民房旧居,鼓励贫困户利用天然水系修建“小鱼塘”,打造民宿和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与30户村民签订《民宿合作协议》并颁发了“特色民宿”标识牌,将“特色美食”“绿色采摘”融入到民宿旅游中,通过四月“赏花节”、六月“品杏会”、九月“美食荟”等活动,将休闲旅游、特色民宿、农家乐和特色餐饮、绿色水磨面粉产品有机融合。

  “仅杏花节一天,我家就接待了25名远方的客人,通过住宿和吃饭,我收入了1250元。”村民麦丽开罕·太外库力掩饰不住喜悦地说道。全村像麦丽开罕一样靠旅游业赚钱的村民有130多人,依靠自家庭院实现了创业增收。

  工作队坚持精准扶贫、靶向定位,带动全村群众稳定脱贫、持续致富,让村庄换了新面貌,让乡村有了新气象。“脱贫工作不仅仅是关注未脱贫户,对已脱贫的也需要持续关注和帮扶,最终实现贫困户全面稳定脱贫,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才是我们扶贫的最终目标。”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白雪原说道。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