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新地西村脱贫致富“三秘决”

——记裕民县第二小学驻新地乡新地西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10月21日 17:04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注重造血、授人以渔。改穷志、拔穷根、兴旧业、换穷窝。坚决兑现向上级组织和农牧民群众作出的承诺!”走进裕民县新地乡新地西村村委会,裕民县第二小学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的亲笔誓言悬于其中。驻村以来,工作队巧引优质麦、特色种红花、发展合作社,用自己的一片丹心和实际行动,带领村民一步步迈上脱贫致富之路。

第一书记正在卡车上看今年小麦的收成情况。

  立誓言 挖潜能 优麦“聚”民心

  新地西村地处山前平原,干旱缺水,耕地面积6000余亩。其中,小麦种植约4000亩。村民曾经种植观念陈旧,采用自留种播种,小麦丰产不丰收。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反复请教专家论证,多次实地考察研究,最终选了一条“小麦订单农业”的脱贫新路。

  “过去为了省些麦种钱,自留种收成太少。自从种了新麦,不光麦种钱不操心,产出来的麦子全部都被供种的面粉厂直接收购。今年我家种了300亩新麦,亩产350多公斤,收入12万元,真是太感谢工作队了。”村民宋其星一脸喜悦地说。

  驻村以来,工作队与村干部走乡串户,为村民宣传新麦种抗倒伏增产的优势,邀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教村民小麦施肥、病虫害预防等技术,又联合面粉厂,按照市场需求为村民提供高精小麦麦种和有机肥,并签订购销合同,提供粮食收购绿色通道,缩短收粮时间,2018年收购小麦1300吨,全村小麦每亩增产30-50公斤。

  “自工作队想出金点子,为村民提供小麦新品种,小麦丰产又丰收,人均年收入增长了800多元,村民对村‘两委’和工作队更有信心了,我们工作起来也更有劲头了。”村党支部书记张秀春说道。

  ​

滴灌红花产量高,朵朵惹人爱。

  调结构 增创收 红花“鼓”钱袋

  裕民县享有“红花之乡”的美称,新地西村种植红花2000余亩。传统灌溉方式既费水又劳人,新地西村历来缺水严重,红花产量始终受限。工作队四处奔走寻求办法,最后决定引进节水滴灌技术,配套红花新品种,优化耕作方式,稳定红花产量。

  “我家共有500亩地,刚开始我只种小麦,工作队指导我在低产田换种200亩红花,年收入从12万元增加到17.2万元。”村里的种植能手孙凤伟说。

  “在工作队的带领下,今年喜获丰收,工作队还联系志愿服务队帮我们采摘红花,真的特感谢他们。”村民陈德勇说。

  为破解灌溉缺水难题,工作队在全村推广节水滴灌技术,不停入户走访,宣传节水滴灌模式能降低劳动强度的优势,鼓励99户村民安装了滴灌带6100亩,使红花产量由原来每亩15公斤增加到现在每亩28公斤。

炎炎夏日工作队帮助村民拉草。

  强示范 促合作 转型“奔”小康

  新地西村农机作业手段单一,种类配置不全,农业大机械覆盖率低。为使村民在土地上持续受益,工作队又打起了成立农机合作社的主意。

  “家中有一台播种机和小四轮打药机,常闲置在家,多亏工作队鼓励我加入合作社,教我农机维修技术,让我有事干,有钱赚,现在我家农机作业收入与去年相比增加了6万元,加上合作社分红的11万元,这日子别提多美了。”村民胡学裕说。

  工作队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方式,由4名党员牵头,整合了本村大中型农机具6台,投入120万元,成立了新地西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邀请县农业、农机专家到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机驾驶员及田间作业人员16名。全村小麦、红花农机化作业有了自己的一支专业队伍。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精准发力,继续鼓励土地流转,壮大种植养殖合作社,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一起增收致富。”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姜治红信心满怀地说。

  近两年,新地西村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增收致富的路上扬帆起航。工作队队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心为民的“铮铮誓言”。

工作队与村民一起收割麦子。

收割机正在往车里卸麦子。

第一书记在卡车上与村民查看今年小麦的饱满度。

合作社的收割机正在金色的麦浪里作业。

收割机收麦。

工作队在红花地帮助村民孙风伟采摘红花。

第一书记为新地西村滴灌红花代言。

工作队帮助村民采摘红花。

工作队干活的样子很帅气。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