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喀拉土干村的寻“福”记

——记自治区供销社、新疆农业大学、于田县农业农村局“访惠聚”驻于田县加依乡喀拉吐干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10月25日 15:51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通讯员向晓静摄影报道)走进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加依乡喀拉吐干村,村民们总会称赞这样一群人:他们把乡亲们看做自家人,把喀拉吐干村当成自己的家,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带领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前进。

  喀拉吐干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自治区供销社、新疆农业大学、于田县农业农村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来,在特色种植、科学养殖、转移就业上做文章,确保全村贫困家庭稳步脱贫。

  特色种植 合理规划有“钱”景

  喀拉吐干村人均不足一亩地,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收益低。工作队聘请专家进行调研论证,找准发展定位,大胆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鼓励引导80户贫困户试种胡萝卜和大白菜,全面优化种植结构。

  为确保村民试种成功,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农产品丰收后,工作队又多方联系收购商到村里收购农产品,让村民种植特色农产品无忧无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民种植特色农产品亩年均增收2300元,大大提高了土地收益。

  “以前我们只知道种小麦和玉米,工作队来了以后,动员我种了5亩胡萝卜,每亩收入达到2500元。”村民买提卡司木·巴拉提说。

  特色种植的试种成功,让很多村民看到了“钱景”。工作队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特色种植品种,让更多的村民通过特色种植脱贫增收。

  托管养殖 稳定增收铺新路

  “冯书记,我想出去打工,可是家里5只羊没人喂,卖掉又不划算,这可怎么办?”村民肉孜汗·吐地对喀拉吐干村第一书记冯志强说。

  冯志强了解到,像肉孜汗·吐地一样情况的村民比较多。于是,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研究,决定建立牲畜养殖托管站,动员村民托管牲畜,解决村民外出就业难题。

  托管站成立之初,面临着牲畜养殖管理和技术跟不上的挑战。工作队安排来自农业大学精通畜牧养殖技术的工作队队员担任技术员,负责防疫、病检、出栏等工作,村委会派专人负责扩大托畜规模,形成“工作队+村委会+养殖大户”的经营模式,在保证养殖收益的同时又解放了劳动力。

  “家里的牛羊托管后,我可以外出打工挣钱了,年终还能领到牛羊的分红,是工作队给了我外出务工的信心。”肉孜汗·吐地高兴地说。

  托管站成立以来,已有13户贫困户签订自愿养殖托管协议,将家中300只羊以入股方式,投入托管站实行集中养殖,每只羊年分红150元。目前,喀拉吐干村通过牲畜托管,解放劳动力外出就业16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

  转移就业 量身定制有未来

  喀拉吐干村距离县城5公里,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土地流转和牲畜托管为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前我和妻子想着在家门口打工能过日子就行,很少参加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没想到参加培训后能多挣这么多钱。”村民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开心地说。在工作队帮助下,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和妻子在库尔勒当管地工,俩人一个月工资超过8000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工作队通过市场调查和入户调研,精确统计富余劳动力,尊重村民意愿,“量身定制”培训内容。积极联系培训机构,在村里举办了厨师、裁缝、建筑、家政服务、土地管理等各类培训班,全面提升村民外出就业劳动技能。工作队还四处收集就业信息,不断完善充实培训课程,100余名村民通过精准培训,实现定向转移就业。

  工作队和村“两委”还大力支持村民自主创业,指导致富带头人组建建筑队和修建冰糖、核桃、玫瑰花酱等加工作坊,开发就业岗位,帮助89名村民就近就业。在工作队的努力下,全村有170名村民通过就近就业和转移外出就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人均月工资超过2000元。

  “接下来,工作队将在优化种植结构、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村民就业质量上持续用力,带领村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努力奋斗。”喀拉吐干村第一书记冯志强表示。

[责任编辑:王建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