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能手】“小精玲”驻村记

——记乌苏市农业农村局驻九间楼乡黄渠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张玲

2019年09月25日 17:24   来源:天山网

参加业务大比武与村干部一起学习交流经验。

  天山网讯 她皮肤黝黑,可心里亮堂;她看似一个弱女子,可能量很大;她一口川味普通话,可沟通能力很强。她就是乌苏市农业农村局驻九间楼乡黄渠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张玲。2017年驻村以来,她一门心思为村民着想,给村民办事,用真情实意赢得了村民的好口碑。

  助力增收有办法

  驻村后,张玲了解到村里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村民收入不稳定。她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建议通过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帮助增加收入,抵抗风险。工作队与村“两委”研究后,决定从特色大棚种植入手。工作队争取派出单位支持,协调资金50万元,建成125座大棚。张玲又与村干部一起入户宣传,动员村民积极种植。

  村民蔡忠勇是种植大户,积极性很高,工作队打算把他打造成种植示范户。张玲入户宣传时,建议蔡忠勇用大棚种植“春提前”鲜食玉米。蔡忠勇采纳了张玲的建议。从育苗开始,张玲就成了蔡忠勇家的常客,隔三差五就要到大棚里进行技术指导。在共同努力下,蔡忠勇培育出了4万余株颗粒饱满的鲜食玉米,张玲还组织其他种植户前来观摩学习。

  通过现场讲学、集中授课的方式,张玲从种到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大棚种植的蔬菜、玉米等作物比大田里种植的提前45天上市,抢占市场先机,价格可观,仅此一项,每年为黄渠村的种植户直接带来经济收入达150余万元。

  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正的富。张玲和工作队通过农牧民夜校、入户走访等途径积极宣传,村里调整棉花种植1500亩,发展制种葫芦、早熟刀豆、板栗红薯等特色种植,每亩收入达6000-9000元左右。

帮助农户张炳春摘辣子。

  化解矛盾有妙招

  “以前都是我的错,对不起。”“也怪我,为了这点钱,咱两家闹得这么不愉快……”几年不说话的村民麦力克·麦见和胡广全终于握手言和了。在旁边的张玲笑着说:“这才对嘛,大家都是好兄弟。”

  几年前,麦力克向胡广全借了1万元,长期未还,胡广全要拿麦力克家的奶牛来抵债,奶牛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麦力克坚决不同意拿来抵债,两家为此争执不休。

  走访中,细心的张玲发现了两家的矛盾,她先做通了胡广全的思想工作,让他再宽限几个月时间。然后张玲四处联系,为麦力克在屠宰场找到一份工作,月收入达5000元。几个月后,麦力克如期把钱还上了。张玲又从中调解,两家人握手言和。

  每次化解矛盾纠纷前,张玲都做足了功课,她总能找准矛盾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春风化雨般地化解了矛盾纠纷。

  有村民总是把垃圾倒在墙角,惹得周围邻居不满,张玲知道后一边劝说,一边帮着一起清理,共同维护好村里环境卫生;有两户邻居因宅基地边界吵得不可开交,她顾不上吃饭,帮两家测量面积,劝大家握手言和……如今,村民们有了矛盾纠纷,都会找她帮忙调解。驻村近三年,张玲已调解矛盾纠纷153件,成了村民公认的“调解员”。

与农户一起采摘辣椒装车。

  服务群众有窍门

  张玲与其他工作队员交流时,经常说:“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你真心为群众办事,群众心里准会记得你。”

  入户走访中,张玲发现村里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在看到其他孩子的玩具和课外书时,总是投来羡慕的目光。张玲便决定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献爱心、送温暖。她率先把自家孩子的衣物、玩具、童话故事书进行整理,拿到了村里。通过两个月的动员发动,筹集服装800多套、玩具100多件、书籍200多套。为了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张玲并没有把直接这些爱心物品发放给孩子们,她和孩子们有个约定,只要是在学校表现好、学习有进步,就可以来找她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这个办法不仅让孩子们得到了需要的物品,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村民沙金秀说:“张玲真是有办法,孩子拿到了喜欢的东西,很高兴,学习比以前自觉了。”

  当听说村民马福海家的棉花生病了,她顶着大太阳连续两天在地里查找病因;当知道吾尔安·阿西干的孩子生病需要做手术,她急忙帮着联系医院;当知道孤寡老人张金堂日常生活没人照顾,她隔三差五就去看望老人,帮着做饭、打扫卫生……张玲总是能想群众所想,解群众之难。

  在驻村路上,张玲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她用一颗真心打开了群众心门,走进了群众心里。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