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农田灌溉今昔两重天

2019年09月26日 15:40   来源:天山网

  编者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全媒体大型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征集作品。(点击查看:征集活动启事

  征集作品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展现新疆70年来的发展变化,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祝福。即日起,天山网每天推出一篇优秀投稿作品。

  童年时代,父辈们用铁锹在农田灌溉的情景,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想起那艰苦的田间劳作,依然是刻骨铭心,历历在目。那时候,我就知道人工灌溉是农业生产中最繁重的体力劳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成为一名团场农业连队职工。通过请教身边的老职工,我知道了人工灌溉的基本方法。工作的第一年,我就尝到了人工灌溉的滋味。

  身边的老职工告诉我,人工灌溉首先要修毛渠,而修毛渠要利用好时机,要避开中午和下午的高温酷暑,利用早晨、傍晚凉爽的时段去干活。

  夏灌一开始,我们就投入到忙碌中。早晨6点钟,当许多人还在梦中的时候,我已经起床了。匆忙而简单地吃了早餐后,就大步流星赶到棉田里,然后挥舞着铁锹开始修毛渠。这时候的棉花已经长到三四十公分高了。为避免铁锹伤及棉花,只能在棉花行距之间狭窄的空白处取土。我用脚一下一下地蹬着铁锹挖土,再把挖起的土积少成多堆成一条条毛渠。即使在早晨、傍晚凉爽的时候修毛渠,我依然是汗流浃背、挥汗如雨。

  那时候,我承包种植了几十亩棉花,仅修毛渠就需要好几天的时间。修毛渠后回到家,我就感到腰酸腿痛、浑身乏力,手掌磨出了血泡,一拿东西,手掌就感觉疼痛难忍。

  修完毛渠,就开始人工灌溉了。地边渠道里的农用水进入毛渠缓缓前行。这时候,我穿着长腰胶筒在毛渠里打小耕子,然后在毛渠上开口子,让毛渠里的水流入一行行棉花间。如此循环往复,把每一行棉花灌溉到。

  人工灌溉中,是不能回家吃饭的,必须守在棉田里,抓紧时间把毛渠里的农用水灌溉好,防止漫灌和漏灌。

  那时候,如果种地面积大,还必须雇人进行田间灌溉。

  吃饭时刻,父母把饭送过来。匆匆吃过饭,就要抓紧时间继续人工灌溉。人工灌溉结束后,我全身沾满了泥水,扛起铁锹,疲惫不堪地往家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家的惠农政策给团场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团场经济实力也因此大幅度提升。于是,我们团场农业全面推广运用了加压滴灌技术,人工灌溉终于退出了农业历史舞台。

  近十几年来,连队职工们只需要在农田里铺设好滴灌带和地表管,然后就可以依靠泵房设备实施加压滴灌了。在滴灌过程中,连队职工们一身轻松地在农田里走一走,看一看,如果发现个别滴灌带、地表管漏水的地方,只要人工修补一下就可以了。特别是实行加压滴灌技术以后,连队职工们切身体会到:灌溉速度加快了,灌溉质量有保证了,农用水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作物单产提升了,经济收入大大增加了。

  在这短短几十年里,连队职工从繁重劳作走向轻松,从低收入走向高收入。如今,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切实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田灌溉今昔两重天。在这个沧桑巨变里,我们团场连队职工发自内心感恩党的惠农政策,感恩祖国的强大!

  作者:陈发德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