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4日 18:20 来源:天山网
工作队和村干部联合办公。
天山网讯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靠着不断忠于职守、真抓实干,如今的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拜巴扎镇斯克达西曼村“颜值”高、“气质”佳,村民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在这样的成绩背后,是新疆有色集团驻村工作队聚焦总目标,围绕“1+2+5”八项任务不断努力的成果。
建强班子有成效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针对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素质能力不高等突出问题,工作队从选优配强班子成员入手,以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作为用人标准,协助镇党委调整充实4名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构建一个“好班子”打下良好基础。
工作队坚持每天“1+1”小时集中学习党的政策理论知识和普通话,每周开展一次普通话口语读说能力测试,逐步提升村党员干部读、写、理解能力。推行“1+1”结对帮带模式,由第一书记统筹驻村各支力量,根据职责分工、能力强弱等,将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混合编成党建、经济(扶贫)、群众工作等帮带组,从谋划部署、落实职责、总结提升、电脑实操、团队协作等方面入手,每周组织辖区的党员干部召开会议,对本周工作进行谋划、总结、点评,手把手教思路、讲方法,面对面传经验授技巧,形成在思想上引导、业务上帮带、作风上身教,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
注重梯队建设,工作队帮助村“两委”建立后备力量跟班学习、上岗制度,结合个人意愿和岗位需求,设置妇联主席助理、远程教育操作员助理、报账员助理、社保干事助理等岗位,安排4名后备力量上岗锻炼,增长才干。并根据个人特长,鼓励12名后备力量建立党员贫困户互帮小组6个,帮助贫困户提振脱贫信心,解决发展难题。
“现在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务实,村‘两委’班子强了。工作队给我们村带来了新变化新希望。”老党员麦提库尔班·吾斯曼激动地说。
双轮驱动有保障
“咱们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转移就业脱贫和发展产业脱贫同样重要,我们要双轮驱动,让贫困户如期脱贫有双保险。”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郭建辉在脱贫攻坚专题会上说。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工作队与村“两委”认真分析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后劲,贫困户承载能力、生产条件,逐户分析研判,制定“一户一产业”脱贫方案,聘请自治区、地、县农业专家,开展洋葱、万寿菊种植管理现场培训12场次,引导122户贫困户种植洋葱194.9亩,108户种植563.5亩万寿菊,实现户均增收1800元以上。同时,工作队指导村委会成立粮油加工合作社,采取“致富带头人+贫困户”方式,解决贫困户就业岗位4个,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
“我家有4亩地,以前都是种小麦和玉米,一年收入才1600元。发展万寿菊种植,收入一下翻了三四倍。”村民麦热木尼萨罕·库尔班说。
为了确保贫困户脱贫,工作队对贫困户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18—45岁的劳动力就业信息登记造册、建立台账,通过发挥派出单位后盾作用、主动联系招工企业、举办就业招聘会等方式,引导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和跨区域就业,实现162户183人外出就业,月均收入1500元。对弱劳动力家庭采取到乡村车间、公益性岗位就业等方式,实现本村就业23人,人均月收入1100元,全村实现1户至少1人就业,做到就业精准到人。如今,斯克达西曼村真正做到每户安排1个主导产业的同时,保证每户有1人稳定就业,实现了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双保险”。
真心为民有温暖
村民再娜普汗外借的8万元一直没有收回,无奈的她来到了“村民之家”反映情况,工作队得知后,找到欠款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再娜普汗终于拿回了自己的辛苦钱。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工作队与村“两委”研究,将老旧的村民活动中心改建成“村民之家”服务室,由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轮流坐班,共同接待村民政策咨询、村政建设、民事纠纷等问题,村民们生活里的大事小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工作队还制定“五个一”接待制度,即:进门一声问候、一个笑脸、一杯热茶、一份诚心、一次解决,给村民家一样的感觉。截至目前,帮助村民及时调解各类纠纷20余起,解决困难诉求110条,代办事项21件,服务群众200余人次,凝聚了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不让一个家庭吃不饱饭、不让一个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不让一个老人没人管。”这是写在每一位工作队员民情日记上的话。驻村以来,工作队在派出单位支持下,通过单位支持、社会筹资、个人捐助等方式,建立“村民困难救助基金”,先后投入资金8万元加大对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的关爱帮扶;为135户困难家庭送去慰问物资;为24名困难在校大学生发放助学金3万元;为3名大病重病患者提供大病救助金……一件件暖心实事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如今,在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努力下,村里天天都有新变化,走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上,村民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