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小”盐碱地的“大”蜕变

——记新疆农垦科学院、第一师2团驻柯坪县启浪乡博斯坦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09月06日 18:24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 炎炎七月,柯坪县启浪乡博斯坦村的村民们望着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棉田,额角虽渗满了汗水,脸上却洋溢着笑容。村民们喜悦的心情来自于新疆农垦科学院、第一师2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和付出。工作队立足实际,坚持科技引领,提升棉花产业,帮助村民脱贫,实现共同致富。

  “小对策”谋划“大发展”

  博斯坦村距离县城80公里,是柯坪县最偏远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尽管人均耕地面积达到6亩,但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水资源短缺,土地单位面积生产力低,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棉花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只要把棉花产量搞上去,完成脱贫任务就不是问题。”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谢宗铭说。

  驻村以来,工作队多次与村干部、村民走访座谈,深入田间查看实情,发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过量使用化肥,多年连作,导致土壤盐碱化程度越来越重,耕地的土质差,农作物产量低。

  为稳定提高棉花产量,工作队与村“两委”和农业技术员多次讨论研究,安排专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肥料种类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决定用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达到改良土壤目的。 

  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调研指导,多方协调,争取派出单位新疆农垦科学院的支持,购买40吨在改良土壤、提高棉花抗病性上有较好作用的生物有机肥,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给棉花种植带头人、村庄整治示范户和贫困户,鼓励村民相信科学,用科技手段管理农田。

  “工作队来了以后,为了能够提高棉花产量,想了很多办法,希望今年的棉花能有个好收成,村民们发展生产的信心就更足了。”村党支部书记艾哈买提·卡斯木说。

  “小技术”转变“大观念”

  肥料发下去了,但是大部分村民在高兴之余,对肥料的使用和带来的预期效益存在很多疑问。“这个肥料一次用量挺多的,还比较贵,我们以后怎么能用得起,而且它的效果能有那么好吗?”在村民大会上,贫困户托乎提·肉孜焦虑地问。

  为了打消村民的种种顾虑,改变棉花不打顶、不施药,种地不养地的种植模式,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兵团第一师2团观摩设施种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发村民主动试用新技术的意识。

  “上次去2团,我学会了怎么使用缩节胺防治棉花黄萎病,啥时候我们再去2团看看他们的高产田呀!”开阔眼界又学到了新知识,尝到甜头的村民艾合买提·那买提迫不及待地说。

  “富了脑袋”才能“富口袋”。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科普宣传、发放资料、村民“每日一学”、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先后邀请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以贫困户为重点,提供村民所需的棉田种植和管理技术知识。

  2018年,工作队动员6户村民率先使用新技术种植高产优质棉花杂交新品种100亩,实现平均亩产籽棉420公斤的可喜产量。“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的种地技术提高了,棉花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万元,今年我一定要扩大新品种的种植。”种植大户马木提·莫明说。

  “小示范”带动“大变化”

  贫困户为力·依沙就是采用新技术管理棉田的受益者之一,以前家里5口人靠他一人打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比较艰难。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让为力承包了村里的40亩棉花地,指导他使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棉花,2018年年底,为力的棉花地每亩产量达到300公斤以上,家庭人均收入9500元。“谢谢工作队,我会努力学习棉花管理新技术增加收入,让日子越过越好。”为力感激地说。

  今年以来,工作队积极争取资金,为贫困家庭提供优质棉种、滴灌肥和高强度膜等物资,鼓励贫困户科学种田、增收致富。工作队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示范最新科技成果,帮助34户村民使用暗管排盐技术、精准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新品种有机肥等新技术种植棉花300亩,为博斯坦村棉花种植业高产高效、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暗管排盐技术的应用比传统方法土壤脱盐改良周期缩短50%,脱盐效果平均达到60%,棉花出苗率大幅提高,奠定了丰产基础,增加了农民收益,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工作队副队长高志建说。

  在工作队的不断努力下,2018年年底,43户贫困户通过使用新技术种植棉花实现了脱贫,预计今年年底,博斯坦村45户贫困户将全部实现脱贫。“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强棉田的管理,努力提高棉花产量,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让老百姓都富起来。”谢宗铭说。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