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先锋】倾心为民三十载

——记察布查尔县察布查尔镇安定村党支部书记薛希文

2019年08月28日 19:15   来源:天山网

葡萄喜获丰收。

  天山网讯 1975年,20岁的薛希文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来到察布查尔县察布查尔镇安定村。32岁时,他成了这里的党支部书记。三十余载风雨,他始终怀着为民服务、甘心付出的执着,用质朴作风和实际行动带领全村各族群众,让安定村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狠抓党建强筋骨

  “此次铺设砂石路总长2700米,挖自来水管道370米。大家是否同意?”村委会里,薛希文正在召集大伙儿召开村民大会。今年,像这样的大会已相继召开16场次,涉及低保、基础建设、贫困救济等大大小小事务70余项。

  “要让村民都能参与到村级事务的决策中来,感受到公平公正,才能把民心聚起来。”这是薛希文一直以来对村“两委”班子的要求。每周一升国旗时,他都会按照“四议两公开”,及时宣读告知决议,将公示栏作为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平台,让村“两委”决策在阳光下运行。他还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建机制、转作风,开展“5+X”主题党日、党员学习、支部会议,全面落实村规民约、“一事一议”等机制,畅通民意诉求,让村“两委”班子扬威立信。薛希文还带领班子成员挑选村级后备力量,建立村级骨干人才库,采取与村干部混合编组、“访惠聚”驻村干部结对帮带等方式常态培养,动态管理,健全完善选拔培养使用链,村级后备力量发展到15人。

  如今,安定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明显提升,形成了村级事务共商、民生实事共办、发展增收共促的合力。村民的气顺了,心齐了,有25名村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10名村民被培养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全村党员队伍发展到60人。

  破除旧貌焕新颜

  初到安定村时,这里环境恶劣,土地盐碱化严重,吃水困难,交通不便。面对种种困难,薛希文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浑身上下充满着不服输的干劲儿。自他担任村支书后,带领全村人民“与天争、与地斗、建新村”的信心愈发坚定。

  为了抓好村级规划,薛希文的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个角落,身影留在了每一户村民家中。在工作队的协助下,邀请相关专家到村考察论证,相继制定宅基地、道路、农田规划,并多方争取资金实施规划。“以前,我们村没有引水渠,薛书记就每天晚上带领我们和村民,到20公里外的红星村挖沟引水,从未间断过。”回忆起薛希文想尽办法修缮、延伸农田引水渠的场景,共事多年的村委会主任马兴虎满是感慨。

  如今,全村8条引水渠纵横交错,旱田变成了水田,年年丰产的水稻产业让村民鼓起了“腰包”。 铺设柏油路10.8公里,修建围墙5610米、防渗渠5390米、桥涵130座,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修建安居富民房195套,路灯、垃圾箱、休闲座椅、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自觉开展“门前三包”,人人爱村护村的思想深入人心,村里的房前屋后、院内院外都散发着清新宜人的气息。

  心怀百姓谋福祉

  “当年,要是没有薛书记的无私帮助,现在我可能无家可归了,更不可能成为种植大户。”2002年,村民孙贤理做生意,资金一时周转不开,便打算变卖自己的6亩院子,可又担心卖了院子没有了住处而烦恼不已。薛希文得知后,主动找到孙贤理,给他借钱并担保贷款,还协助购买葡萄苗、邀请专家指导种植。在薛希文的帮助下,孙贤理不仅翻了身,还在2007年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20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每年收入都在2-3万元。

  正是薛希文始终坚持不让一个人掉队,全村共同富裕的原则,带着村“两委”当好“参谋”,帮助村民走“农户+合作社”的致富路子,让安定村成为了拥有150多个大棚的蔬菜种植基地,村里像孙贤理这样的大户近40户,有种葡萄的、养泥鳅的、种水稻的、种植大棚蔬菜的,各类合作社也经营的红红火火。蔬菜合作社社长黄小鹅说:“如何让村民年年收入有突破,薛书记想得总比我们还要多,今年他又鼓励我们种冰草、金鸡毛草、羊肚菌等新奇特蔬菜,比普通蔬菜多赚2-3倍呢。”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2010年安定村被评为“伊犁州小康示范村”;2017年成功创建“九星级”村,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5万元。

  三十余载风雨无阻。薛希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为民情怀,用真情实干把村庄建设成为更加和谐、美丽、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赢得了群众的夸赞。

[责任编辑: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