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7日 10:08 来源:天山网
编者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全媒体大型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征集作品。(点击查看:征集活动启事)
征集作品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展现新疆70年来的发展变化,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祝福。5月8日起,天山网每天推出一篇优秀投稿作品。
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得就会越坚定。飞跑起来的70年,在与我息息相关的生活琐事中,窥一斑而知全豹,如凤展翅,鹏程三万里再出发。
(一)
我想,在爱里成长的孩子,大都拥有丰盛又美好的童年,那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因为在旧时光里,他们还是年轻的模样,而我就是那个受尽宠爱的黄毛丫头。
奶奶家的平房又大又宽敞,每当我身未进门时,声音却穿进屋内。“奶奶,我回来了。”听闻后,奶奶连忙拨开堂屋门口的珠帘,探出头,摆摆手说:“快进来,尝尝刚出炉的肉。”不一会儿,大姑、小姑、姐姐……纷纷踏门而来,一家人聚齐后,说说笑笑的围坐在露天的小院里,品尝着奶奶精心烧制的大餐。爷爷抿一口酿的小酒,有滋有味地吃上一口拍黄瓜,满意地晃着脑袋。
现在人们说:“过去买肥肉,后来吃瘦肉,现在啃骨头。”如今的我们餐桌上琳琅满目,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追求吃得健康。大鱼大肉不稀奇,讲究营养搭配才重要。时鲜野菜、包谷面窝窝头成了稀罕物。
然而,我却享有很多“特殊待遇”,就我知道奶奶的“藏宝点”在哪里,奶奶把“宝贝”放在小房子木柜的那只草编的篮子里,降掀开罩布,有饼干、糖果,我如获珍宝,吃着饼干打了牙祭,它填充了我童年里所有关于美食和幸福的想象空间。
(二)
因为姥爷是修路管理工人,分房时本单位职工的子女可以享受指标照顾,母亲带着我们一家三口喜洋洋地住进了单位分的房子,住在最顶楼,三楼。
三楼,站在阳台上我可以独揽一整个小院里的风景,一只猫、一只狗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更别说“磨刀,磨剪子咯……”“修盆、修桶,补漆咯……”手艺人的叫卖声。这时,我最大的乐趣便是用几声童声学着张扬着回喊,给母亲通风报信,等着她给我派任务。于是乎,我端着大盆套着小盆的花瓷盆,一路小跑到补盆人那里,蹲着排队,我和一起接受“命令”的小朋友们纷纷将眼光齐刷刷的落到补漆人的那双巧手上,磨平、补漆、填色,一套工序下来,我家那冒着星星点点黑漆的大花瓷盆焕然一新。
母亲陪嫁的“结婚四大件”之一——录音机,打开了我童年通向美好世界的大门,我从收音机里似懂非懂地读着外面的世界,也感受着新玩意给我和母亲带来的乐趣。
那是一款四四方方的录音机,可播可录,声音又大又脆。午后小院里,阳光从头顶泻下,母亲打开录音机,放进磁带,嘴里轻声哼唱着小曲在地上来回踱步,我坐在小凳儿上看着母亲那被风吹飞起的裙摆。那年流行的花裙子,让中国女性从单一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母亲也开始追求符合自身特点的色彩和样式,从此,她衣橱里便多了几分靓丽的色彩。
母亲边按着录音键边洗着磁带,将我从牙牙学语到小学毕业的时光一字不落地录进了磁带,现在她还乐此不疲地将磁带放进老录音机里,拉着我一起听童年时录下的儿歌,背诵的唐诗。母亲听了几百遍,听过上千遍总是听不够,奶声奶气的声音仿佛将我和母亲拽进那温润的岁月,有回忆可寻,可真好!
小时候,父亲在皮革厂工作,用攒的工资买了一辆自行车,拿上新车的第一天,他特意带我去县上的老市场兜风,我时而坐在前面的横梁上,时而坐在后座上。八九岁时,我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自行车,父亲在后面扶着自行车,我在前面歪歪扭扭地骑着,当我的双脚可以自由地在脚蹬上飞转时,扭头一看,才知父亲竟已放了手。时隔多年,我才明白父亲的爱就是待我长满羽翼时的放手,让我更好地驰骋于星光大海。
记忆里,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的骑车时光,串起了我和父亲一去不复返的自行车记忆。我的父辈们乘着改革开放的好春光,物质需求和精神世界逐渐丰盈,我也在祖国的蓄势腾飞中逐渐长大。
(三)
时间的无情之处在于,我长成了一个大姑娘,父辈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老了。也许长大的象征就是在某一时间节点,挥手告别故乡开启一段生命中的必然之旅。
2012年,母亲和我坐着提速的火车,送我去四川读大学,看着车窗外连绵起伏的山峦铺满深深浅浅的绿,让我这个走出戈壁沙漠的姑娘激动不已,母亲看出了我的欣喜,说:“你们这个时代多好啊,有大把的机会走出新疆。我们小时候,出门坐驴车,几十公里的路晃晃悠悠就是大半天。”车窗往外金灿灿的油菜花折射着母亲眼窝里的回忆忽闪而过,我仿佛看到了年轻的她坐在吱呀作响的驴车上露出春意盎然的笑容。恍然觉得,脚下是通往远方的世界的路,它正以着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着我。这列列快车就像前行的中国,披着使命和荣光,正一路猛进、勇往直前。
四年远游求学之路结束时,同学邀我一起去大城市打拼,以此不枉我走出新疆,也不虚四年恩师倾囊以授,我一笑拒之,只因心中的放不下。
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大抵是有出得去又回得来的故乡,还有一颗永远新活、永远热爱的心。
回到家乡后,22岁的我考上了公务员,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下乡参加了“访惠聚”驻村工作。3年,我脱掉了漂亮的衣裙,扎起了高高的马尾,与晨光一起,同星月一道,在深入基层一线中,访民情、问疾苦、诉衷肠,在幸福的大道上带领各族同胞朋友们一同并肩前行。
烈日下,我们为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打苜蓿草,一茬又一茬,黏裹汗渍的草渣,钻进脖子里痒疼痒疼得;在边境牧区,和牧民们一同抢修牧道;在重症病房里,我们将爱心善款交给突发脑溢血的村民,他用颤抖的双臂将我们环抱……
日子如水一般,淌过我的青春,改变了我的模样,也为我添加了一份自信和坚毅。我看到了乡亲们捧着清澈的自来水那笑靥如花的美好;我拾到了孩童们背起书包在家门口上幼儿园散落一路的欢声笑语;我听到了70岁的老党员对新时代饱含深情的吟唱。帮着牧民朋友们搬进国家政策补贴的安居富民房,亮堂的地板倒映出他们的身影。他们乐呵呵地说道,是党和政府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我的家乡在富蕴县,回到故乡的这几年,家门口修建起了富蕴机场,人们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旅程。高楼如雨后春笋竞相生长,在撩人的花香里五湖四海的游客熙来攘往。
时光的荏苒我们无迹可寻,它们以智者的姿态静守这一方天地,旁观着人世变迁,见证着时代发展。曾经仅靠一根电话线才能维系的远方,如今在视频电话中品味着那些熟悉的声音、样貌。站在更远的地方才能看的更清晰,人民群众的“小确幸”定义了一个又一个追梦和圆梦的过程。我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源于上一辈人的辛勤耕耘,我愿意创造下一个更好的时代,和昂首的祖国一路高歌、奋勇前行。
作者:赵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