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牧业新村添“新绿”

——记昌吉州城乡规划管理局驻奇台县吉布库镇达坂河牧业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07月04日 17:50   来源:天山网

村民扛起致富树。

天山网讯 走进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吉布库镇达坂河牧业村,草畜合作社里牛羊成群,外出打工的村民们与家人视频分享着快乐,牧家乐里传出阵阵欢笑声……昌吉州城乡规划管理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聚合力壮大合作社、多途径转移就业、多元化发展庭院经济,走出一条巩固脱贫成果的“绿色致富之路”。

  合作社打造“绿色引擎”

  “牛羊散养效益低,仅有的草畜合作社因资金短缺发展基本停滞,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贷款资金无项目做支撑……”工作队逐一找出村里牧业发展滞后的病因。

  “对症下药”才能除“病根”。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实施“扶贫贷款+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信贷托管”模式,将产业扶贫贷款资金注入股草畜合作社,指导8户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年分红不少于10%”的三年合作协议。

  “工作队帮我们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还联系各大商超打开销路。仅一年时间,合作社就盈利10万余元,为贫困户每户分红5000元,这种‘双赢’模式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村委会主任兼合作社理事长喀不勒喀孜·乌坎说。

  工作队集聚力量发展农业种植,成立“桃李尘世农业合作社”,鼓励4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利用天然逆温带的地理优势试种200亩西梅,聘请农业专家为合作社提供种植技术跟踪服务,让西梅种植成为合作社的“朝阳”产业。

  转移就业广开“绿色通道”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工作队针对村民就业缺乏主动性、缺技能、缺岗位的实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拿出一份“智志并重、技岗相接”的就业攻略。

  “扶智扶志”为先。工作队利用个别谈心、入户宣传、专题技术培训等机会,让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法,激励更多村民主动外出就业。

  “现在我每月工资4000多元,一年就能赚5万多元,相当于以前放羊3年的收入。感谢工作队,让我成为一名有稳定收入的工人!”在新疆其亚铝厂当工人的喀依若拉·阿克麦特正激动地向村民们分享自己外出务工的收获。

  为了让村民有信心走出去,工作队举办餐饮服务、民族刺绣、叉车技术等各类技能培训26场次,使90余名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同时,积极与准东湖北宜化企业对接联系就业岗位,及时向村民推送务工信息,73名村民实现了稳定就业,人均2800元的收入为每个家庭注入了持久的经济活力。

  工作队还组织家庭困难的400余名村民成立了“打工队”,与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对接,提供临时用工需求信息,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庭院经济巧添“绿色动力”

  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发现村民家中院落宽敞,但布局杂乱、空间闲置的问题很突出,便充分发挥派出单位的专业优势,按照“一户一图、三区分离”的标准指导村民改造院落,对96户村民的前院后圈进行硬化和美化。

  如何把院里的“闲散地”变成“聚宝盆”?工作队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并为村民发放3000株菜苗、8000只鸡苗,由工作队和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入户指导“小分队”,逐户进行无公害果蔬种植和养殖技术指导。

  “工作队给我免费发放500只芦花鸡苗,还联系县城两家大酒店达成长期供货协议,去年我家光靠养鸡就收入了2万元,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村民加巴努尔·喀比勒盖孜喜滋滋地说。

  在工作队的引领下,全村120余户村民都像加巴努尔一样,在自家房前屋后大做文章,应季蔬菜、无公害苹果、散养土鸡为村民户均增收1000元,短平快的庭院经济成了村民的“增收宝”。

  如今,工作队带着村民们在“绿色致富路”上迈开自信、稳健的步伐,向着富裕新生活快步前进。

[责任编辑: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