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从书信到微信

2019年06月14日 10:34   来源:天山网

  编者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全媒体大型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征集作品。(点击查看:征集活动启事

  征集作品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展现新疆70年来的发展变化,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祝福。5月8日起,天山网每天推出一篇优秀投稿作品。

  20世纪80年代,我的父母与老家(河南林县)亲人唯一的联系方式是写信。我家每隔两三个月就会有书信往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7年2月的一天,我家搬到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父亲给老家的亲人写了一封信,大意是父母已经转业安置到昌吉并附上新的联系地址。写完以后,父亲叫我到邮局寄信。我赶到邮局,买了信封、邮票,封好信封,贴上邮票,郑重地投入绿色的邮筒。然后,每日期盼着来自远方的回信。当我收到爷爷的回信时,我看完内容,又仔细看着邮戳日期,掐指一算,从河南林县到昌吉,竟然需要12天时间。

  1994年3月,父亲从昌吉调到阿勒泰工作,家里需要装一部座机电话,我到邮电局先交了初装费,拿到了一个号码,但什么时候装就难说了,需要排队等候。一个月后,才有施工人员来我家拉线,安装电话。电话装好以后,父母给老家亲人写了一封信,告诉家里的电话号码,以后有事直接打电话,不用再写信了。1994年12月,我参军到部队,突然有一天,在部队传达室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这也是我第一次接到父亲电话,听到声音非常激动,就像在跟前一样。父亲说家里一切都好,叫我在部队好好干,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争取早日入党。

  2001年4月15日,我考入昌吉州路政大队工作,看到同事以及周围的人,腰里别着传呼机。为了方便,我也买了传呼机。传呼机每条信息也就十来个字,告诉你,有人让你给哪里回电话或者让你迅速赶到什么地方。有时候,经常会显示一行电话,我不知道什么事,得赶紧回个电话。白天还好说,遇到晚上有人呼,赶紧跑到公路边投币电话或者磁卡电话回话。后来,我用上了小灵通。

  2007年3月25日,我通过竞争上岗,到昌吉州公路管理局机关工作。我购买了第一部手机,是一个银白色的翻盖手机,屏幕是绿色的,打开界面变黄,带一个座充。主要功能是打电话发短信,那部手机给我带来许多欢乐和惊喜,有了手机,随时随地想打就打,通讯变得更便捷,更灵活了。我将手机奉如至宝,爱不释手。那时候短信也是按条收费,但一条短信是有字数限制的,超过了字数会自动将你编辑的一条短信内容分成两条发送。那时候的手机是双向收费的,即使接听电话也要付费。

  2011年3月20日,我到昌吉州路政海事局工作,首次接触到智能手机。随着技术的发展,小巧玲珑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到后来华为、小米、中兴等手机,品牌越来越多、机型更加多样、功能越来越全面,由厚变薄、由弦铃到彩铃,由拍照到摄像,由红外到蓝牙,甚至出现可视电话,令人眼花缭乱。

  2019年1月,我购买了最新款的手机,下载了微信、QQ等软件。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普及,实现了从文字到语音再到视频通讯的随意切换。现在,通过智能手机不仅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通讯,还能实现移动办公、手机银行、购物娱乐、学习、支付等多项功能,联系方式更是全方位、多元化了。

  如今,我和外界联系都是用微信,即便和隔州跨洋的亲朋好友联系也变得方便许多,人与人之间距离也拉近了不少,用微信交流不但能发文字、语音、图片、表情,还可以视频交流,省去了长篇文字表达。

  我感叹,从最初的书信传情,到现在视频聊天,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从最初拨通固定电话后的激动难耐,到如今智能手机走进寻常百姓家,通信的发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变成现实,从普通电话到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通信技术的飞跃,也是一次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革,开启万物互联的时代。

  从书信到微信,记录着一个时代通讯方式的变迁,承载着人民生活的变化。如今的中国,已经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对于我们来说,唯有奋斗,才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致敬!

  作者:宋文蛟

[责任编辑: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