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记忆”——“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系列文章

红山:乌鲁木齐的城市记忆

2019年06月09日 11:04   来源:天山网

  编者按:2019年6月9日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确定的第12个国际档案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档案文化氛围,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组织开展以“新中国的记忆”为主题的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

1958年5月,乌鲁木齐市各族群众清除淤泥积水。

  在乌鲁木齐人的心目中,如果要选一个地标来代表这座城市,答案一定是红山。因为这里见证了乌鲁木齐日新月异的变化,承载了首府几代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共建家园的美好记忆,有太多的故事难以忘怀,有太多的情怀难以割舍……

1962年各族群众义务参加红山改造。

  红山,过去是一座荒山,因其悬崖峭壁山体呈赭红色而得名。过去,这里碎石密布,荒凉凄寂。传说,红山与对面的雅玛里克山本是两条巨龙对峙横卧,巨龙经常相互争斗,兴风作浪,导致乌鲁木齐河时而干枯无水,时而泛滥成灾,并有传言说两座山即将合拢。据史书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乌鲁木齐都统尚安上报朝廷,在两座山顶上修塔镇龙降妖,造福安民。历朝历代,红山面貌并无改变。

  新疆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首府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艰苦奋斗,逐步改变着红山荒山秃坡的景象。

1964年老师带领各族小朋友登临红山游玩。

  新疆刚解放时,红山就是“荒山、孤塔、秃岭”的代名词,一到刮风天气,山上就飞沙走石,除了红山塔,寸草不生。1956年,乌鲁木齐市政府提出了绿化红山的初步规划,于1958年成立“红山绿化委员会”,动员全市共青团员、各族职工学生和解放军官兵进行荒山绿化。由于红山上全是沙砾层,并且没有水源,想要保证种植下去的树木成活,就必须凿石换土,修渠引水。当初的红山并没有像样的上山道路,机械上不了山,所有的工作全靠人工,铁锹、十字镐、钢钎、榔头就是曾经的种树工具。种树所需的土都靠大家肩挑手扛,一筐一袋往山上送;灌溉用的水也靠脸盆、水桶帮运,一盆一桶往山上提,一天要跑好几十趟,不少人的肩上磨破了皮、脚底磨起了泡。就这样,经过50万各族儿女数十年的开山劈路、修渠引水、凿石填土、植树造林,用“一筐土、一盆水”的垦荒精神,挖石换土50余万立方米,种活了树木、植绿了山坡。1988年9月,王恩茂同志目睹红山满山苍翠,有感于乌鲁木齐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红山留下了“前人绿化,后人幸福”的题词,并树立了绿化石雕,昭示着乌鲁木齐市各族人民几十年来团结奋斗、绿化荒山的不朽业绩。

1964年老师带领各族小朋友登临红山游玩。

  登上红山,远眺天山群峰美不胜收,近看繁华市容尽揽眼底,仿佛站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回首过去让人热泪盈眶,直面现在使人心潮澎拜,遥望未来令人激情满怀。乌鲁木齐的沧桑巨变,一点一滴都融进红山的记忆。

  1985年5月1日红山公园成立。在全市人民年复一年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红山已成为一座绿树成荫、碧草如茵、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公园。红山现绿化面积626.05亩,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8%,种植乔、灌木9万余株,树种近97种。进入园内,通过333个石阶,徒步登上山顶,再登上远眺楼眺望,首府新貌尽收眼底,确有“万山俱从一阁收”的感受;而在悬崖上建成的青砖实心六面九级红山宝塔,巍峨挺拔;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塑像及禁毒鼎则屹立于塔阁之间。众多景观丰富了其文化品位和历史内涵,使红山成为首府最具特色的旅游景观,于2003年被评为“乌鲁木齐市新十景”之一,2005年被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苍茫暮色,多彩夕阳,无数光影变幻,尽在无声无息的画面当中。

2010年远望红山嘴。

  以时光为鉴,以实物为证。红山,从一片荒芜之中拔地而起,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声名鹊起,在岁月的沉淀中,在时光的影像中,已衍变为乌鲁木齐的文化符号。她承载着首府几代人的记忆,与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一起,发生着变化,与乌鲁木齐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她既是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乌鲁木齐各族人民改造自然、绿化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历史见证。

2012年红山远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供稿)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