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2日 18:05 来源:天山网
前言: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将确保60.61万贫困人口脱贫。面对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切实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确保贫困人口真脱贫、脱真贫。看看我们的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实干扶真贫,做扶贫路上的追梦人,有哪些好点子、好做法?
村民在为杏树打药。
天山网讯 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萨干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4户974人,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新疆财经大学、疏附县委办公室“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聚焦致贫“靶心”,精准发力,通过逐户解剖,制定精准帮扶措施,精心指导督促落实,坚持“输血造血”并重,实现鼓口袋与富脑袋同步推进。
小岗位创造大收入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工作队坚持“就业围着脱贫转、岗位跟着群众走”,积极构建起“工作队+企业+农户”组团式致富新路子,使村里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为让村里会缝纫的家庭妇女有用武之地,工作队建起600平方米的“乡村生产车间”,引进欣浩发制衣有限公司促进村民就业。工作队和村“两委”各选派一名干部协助企业加强管理,定期与企业负责人对接沟通,最大限度解决员工各种困难,确保93名员工都能安心务工。
“我现在在厂里上班每个月能拿1200元的工资,丈夫加入建筑施工队,一天能挣150元,再加上地里种植收入年底脱贫肯定没问题。”村民阿斯姆古丽·图尔迪心中有着一本脱贫账。
工作队精准发力,通过学知识、教技术、理思路,提升村民就业技能,并指导帮助村里建起乡村生产车间,成立农机、畜禽养殖、手工艺等5个合作社,以及4个建筑施工队,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转移就业243人,实现村民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工作队队员帮助村民为杏树施肥。
小杏子形成大产业
工作队和村“两委”狠抓杏子产业发展,邀请县乡3名技术人员常年担任技术顾问和培训教师,定期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从杏树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开展培训,以有经验的果农成立果树管理小组,通过分小组分片区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提升了村民果园管理能力和水平,让萨干村产出的木亚格杏提质增效,成为农民致富的“杏”福产业。
来不及销售的鲜杏不易存放,而农户自己晾晒的杏干品质差、商品化价值低,造成好东西卖不出好价格,工作队着眼于扩宽杏干销售渠道,发放750个杏干晾晒架,建立15亩的杏干晾晒场,帮助果农制作木亚格杏干。
“以前,家里的鲜杏卖不了几个钱,有了晾晒场,我家90%鲜杏都制成了杏干,卖了8000元,我太高兴了。”村民穆萨江·巴拉提说。穆萨江家里有10亩杏树,杏子成熟后拉到晾晒场,晾晒的杏干品质好,卖出了好价格。
工作队通过组织果农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制干等环节,把杏树管理服务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让木亚格杏增产又增收,实现人均年增收1500元。
小庭院闯出大市场
“小庭院有大文章,兴业宜居又文明,住人养畜又种菜,满园果香迎客来,大棚蔬菜巴扎卖,牛羊鸡鸽人人爱,口袋就会鼓起来。”这段在村里传播的顺口溜,讲述的正是庭院经济带来的好处。
工作队按照“小庭院、小特色、大市场”的思路,引导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根据每户家庭实际和本人意愿,运用“前院、中园、后圈”的模式,因户施策绘制庭院改造规划,真正把农家庭院建成脱贫致富的“增收园”。
“我把院子里能用的所有地方都利用起来了,别看我这院子就0.8亩地,光卖蔬菜就增加了800元收入呢!”庭院改造受益的贫困户安外尔·图尔荪说。
目前,全村320户庭院全部完成改造,庭院利用率达95%,村民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进行种植、养殖,进一步拓宽了致富路子。
“我们坚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树立勤劳为本拔穷根、创业为荣奔小康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巧借外力,精准施策,确保2019年底如期完成脱贫任务。”第一书记热合曼·阿西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