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三小”脱贫招 绘出好未来

——记新疆广播电视大学驻英吉沙县芒辛镇喀拉巴什兰干村“访惠聚”工作队

2019年05月21日 18:10   来源:天山网

    前言: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将确保60.61万贫困人口脱贫。面对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切实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确保贫困人口真脱贫、脱真贫。看看我们的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实干扶真贫,做扶贫路上的追梦人,有哪些好点子、好做法?

农科院技术专家讲解培养技术。

  天山网讯 英吉沙县芒辛镇喀拉巴什兰干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673人,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疆广播电视大学驻英吉沙县芒辛镇喀拉巴什兰干村“访惠聚”工作队驻村以来,勤于探索,勇于开拓,以志智双扶为抓手、提质增效为突破口、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在增加村民收入上想实招、找出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脱贫新路子。

  小培训“育”出新技能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是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姚新霞常常鼓励村民的一句口头禅。

  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匮乏、“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喀拉巴什兰干村脱贫的最大难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工作队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用好农牧民夜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等,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现场培训、外出观摩、交流比赛等方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培训实用技能,灌输致富理念,激发内生动力。

  棉花种植大户如萨来提·吾斯曼说起农牧民夜校培训的意义,很有感触:“以前种棉花全靠土办法,不懂科学知识。在农牧民夜校我学到了科学的种植和管护技巧,去年的产量明显比以前好。”

  村民如鲜古丽·那斯尔不仅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她还通过一则招工广告找到了在县城服装批发城的新工作。“我现每个月底薪2000元,生意好的时候能挣到3800元。”如鲜古丽开心地说。

  截至目前,工作队组织培训40多次,培训村民1.08万人次,带动20余人走上了木耳产业发展之路,25人在当地做起了小本生意。

工作队干部带着村民一起将采摘好的黄蘑菇打包准备装运。

  小木耳“撑”开致富伞

  “在木耳合作社上班,年底会分红,而且每月还有1800元的工资呢!”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贫困户努尔曼古丽·阿卜杜克热木甚是欣慰。

  人多地少缺技能是最突出的问题,工作队与村“两委”,带着问题找出路、带着责任寻发展,把准产业发展的脉博,大胆引进木耳种植,制定“能人+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成立木耳种植合作社,探索“农科专家全程带、工作队队员全程帮、致富能手全程教”的帮带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木耳合作社已带动贫困户20余人稳定就业。

  “现在年收入、存款多了起来,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村民努尔曼古丽乐滋滋地说。努尔曼古丽家有5口人,日子过得艰难。工作队进驻后,采取“精准滴灌”的帮扶方式,帮她仔细分析致贫原因、带她学习木耳种植技术,指导她承包近10亩地种植木耳,一年时间年收入增长3.4万余元。

  截至目前,村木耳种植合作社占地9亩,流转土地20余亩,改建2个乡村生产车间用于成菌棒生产培育,标准化生产、流水性作业。2018年下半年,派出单位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专项拨付扶贫资金50余万元,购置了全新菌棒培育设备,扩建温室大棚2个400平方米,喀拉巴什兰干村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在加大菌棒生产培育规模,提升竞争力,在市场化上下功夫,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副队长赵丽说。

技术员采集蘑菇菌种。

  小门面“引”出新路子

  初中毕业的阿卜杜萨塔尔·艾散早就有开店创业的梦想,但由于启动资金不足、缺乏管理经验,这一想法只能藏在他的心底。工作队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帮他实现创业梦。

  阿卜杜萨塔尔在工作队帮助下,开起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理发店,每月收入达2000余元。“现在来店里的顾客很多,理发的、美容的、盘头的、保养的……我全都会。这些技术都是在工作队帮助下学会的,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在创业路上越走越顺的阿卜杜萨塔尔深有感触地说。

  “创业有平台,致富有出路”,这是工作队的帮扶理念。为引导当地村民多元发展,充分调动贫困户内生动力,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工作队结合村里门面房较多、发展小本生意前景较好的实际,多方协调、积极推动,鼓励村民自主创业。目前在该村主干道沿线、镇政府附近开店的村民越来越多,牛肉面馆、凉皮子店、大盘鸡店、五金店、服装店竞相开业,拓宽了村民的致富门路,18户25名村民人均月收入达到2000余元。

[责任编辑: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