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野马奔驰在卡拉麦里

2019年05月20日 18:48   来源:天山网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让野马奔驰在卡拉麦里

参评项目

国际传播

体裁

广播新闻专题

语种

汉语

作  者

(主创人员)

贺飞、胡晓龙、付金霞

编辑

胡晓龙

刊播单位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首发日期

2018年7月2日8时30分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华语环球广播

《中国之窗·全景中国》

作品字数

(时长)

10分34秒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普氏野马是世界濒危物种,在新疆拉卡麦里,一代又一代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为了普氏野马奉献了全部的青春年华,记者三次深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采访记录了野马保护背后的感人故事。作品通过讲述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管理员近30年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与野马相依相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实现野马野放和繁殖的过程,展现了新疆在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作品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刻画生动,音响丰富,感染力强,是一篇主题新颖,结构清晰,符合国外听众收听习惯的外宣作品。

  该作品在新西兰奥克兰中文电台、澳大利亚墨尔本3CW中文台、美国纽约FM106.3调频台、肯尼亚内罗毕FM91.9调频台等媒体播出,在听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新西兰听众胡杨(音译)评价说:“喜欢新疆的地域文化,很有特色,从节目中能够了解新疆的发展现状。”国际台节目听评专家认为,作品以小见大,主题鲜明,人物刻画生动,是一部很好展现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外宣作品。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该作品通过讲述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近30年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实现普氏野马野放和繁育的故事,展现了新疆在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该作品主题鲜明,视角新颖,内涵丰富,音响生动,申报材料属实。我单位同意推荐该作品参加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项评选。

点击收听:让野马奔驰在卡拉麦里

  (《全景中国》片头)

  听众朋友,在中国新疆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有一块神奇的地方——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这里为被喻为“野生动物的天堂”,曾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的普氏野马就是在这里得到繁育恢复。48岁的王臣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做管理员已经近30年,他和同事们把所有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普氏野马。在今天的《全景中国》节目里我们要为大家讲述王臣和野马的故事。

  (现场音)“来小家伙,过来,吃的怎么样?来,小白龙过来了,来小白龙,小家伙吃饱了,挺精神的,毛色多好……”

  近30年来,王臣每天都是这样与野马为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和这里的每一匹野马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也见证了它们从出生到成长再到生命结束的每个过程。

  “普氏野马”的学名是“普尔热瓦尔斯基马”,它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是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动物。1986年,中国林业部和新疆林业厅在吉木萨尔县的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1989年秋天,19岁的王臣从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走进了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出录音)“当时的感觉这边就是荒无人烟,隔绝人世一样的,这边一棵树也没有。晚上不是刮风嘛,就那几排小房子,还是土坯房子,一刮风就开始吹得响,晚上都没敢睡觉。”(录音止)

  就这样,王臣在野马中心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一大早,在老管理员的带领下,王臣第一次见到了野马。(出录音)“看到野马的感觉挺稀奇的,当时感觉到野马挺凶的,要被野马踩死或者咬死的感觉都有呢。这些马攻击人呢,非常厉害,因为啥那个大门经常在修,每天都在修。”(录音止)

  当时的野马中心只有7间圈舍,圈养的野马只有27匹,工作人员11人。王臣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定时给野马投草,观察记录生长情况,做好每一匹野马的档案登记填写。由于中心没有自来水,王臣每天还需要推着胶轮车从500米外的水房给野马拉水,每桶水200 公斤,每天8趟。遇到下雨天,泥泞的道路根本无法前行,王臣还要找同事来帮忙。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寂寥的荒野让滚烫的心渐渐变凉,王臣想过放弃这一切离开野马中心。就在这个时候,一匹名叫“玛利亚”的英国4号母马和一匹美国1号公马“飞雄”好像看穿了王臣的心思主动接近他,用身体抚摸他、安慰他。(出录音)“它把头蹭得很近在你身上,主动过来给你蹭蹭痒,它给你一个亲近的感觉,好像在安慰我,感觉到这个马还是比较通人性的。”(录音止)

  因为野马亲昵的举动,也因为想把野马亲手送回野外的信念,王臣决定坚守下来。

  卡拉麦里是哈萨克语,意思是“黑黝黝的山”。在这里山的东部是茫茫戈壁,西部是一望无际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天最冷的时候,野马中心的室外温度在零下43度左右,夏天最热时气温又在零上40多度以上。6月下旬,这里披上了绿装,但戈壁上的风夹杂着细细的沙粒吹在脸上还有一些生疼。30年来,王臣像适应卡拉麦里的自然环境一样一点一点适应他饲养管理的每一匹野马。

  在王臣眼里,野马是非常通人性的动物,他通过和野马的朝夕相处,总结研究出一套完整的野马饲喂和疾病治疗经验。1998年,为了让自己的业务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王臣考取了西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专门研究野生动物普及调查、饲养和预判。两年学习结束后,王臣开始负责野马的野放。

  2001年8月底,王臣和他的同事带着27匹野马进入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这是自1985年野马成功引入我国后第一次实现野放,从此,王臣和他的同事们陪着野马在野外生活了长达9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们克服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和野外恶劣的生存环境,全力以赴保证27匹野马野外采食和安全。但是,最让所有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野马野放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连续雪灾,致使野马无法觅食,野放的马群找不到了。王臣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找到马群的足迹,连续三个月没有回家,驱车奔驰在茫茫戈壁荒野。车坏了自己修,车轮陷进雪堆里,他们就脱下大衣、搬出行李放在雪地上,靠人力将车推出来。在没有对讲机和外界联系的情况下,有好几次他们都险些被困。曾经有一次,短短500米的距离让王臣和他的同事们走了足足8个小时。(出王臣录音)“这个马是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担负的责任也比较重大,就是说一定要把它找到。我找不到野马我估计和野马同归于尽的那个思想都有。”(录音止)

  王臣的同事张彦豹也亲历了那次找马的过程。(出录音) “找马的那个过程两三个月哎呀确实辛苦,来回到处跑,脚天天冻得肿肿的,手也冻得肿肿的。当时也没想过‘放弃’这个词,想起来也不觉得后悔,觉得就应该那样干,觉得干这个事情干得挺有意义的。”(录音止)

  三个月后,大家终于找到了走失的野马,却发现野马们大都生病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紧急救治后,有几匹野马最终还是死去。(出王臣录音)“当它倒下的那一会儿,我们当时心都碎了。我不想看到第二眼,我不愿意看到它闭眼的那一刻,因为啥呢,太痛苦了。没办法,发生的事让人感觉到太难受。”(录音止)

  强烈的戈壁滩紫外线让王臣和他的同事们肤色变得黝黑,但是当他们走近普氏野马时,就会完全忘记在野外陪伴野马的辛劳,他们默默地保护着野马,如同一个父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一般。

  在王臣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近几年,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在马舍建设、智能化管理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很大改善,中心新安装了监控设备,在野马周围每个圈舍增加了高清摄像头,能够更加细致准确地掌握野马的实时动态。2017年,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自主创新,研制了电加热水槽,让野马的“家”变得越来越温馨。(出王臣录音)“以前没有相应的设备,都靠人工完成,现在这都是自动上水的,冬天这里面全是电热带,不会冻的。通过去年的运行以后,这个水温始终保持在零上十二三度左右,现在我们好多基础设施都是搞现代化的,七八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我们一个人就可以搞。”(录音止)

  如今,野马已经在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繁衍了第六代,数量从最初的十几匹发展到了现在在册的700多匹。从2001年第一次成功实现野放,到现在野放的野马已经有170多匹。张彦豹:(出录音)“把一个物种通过我们辛苦的工作,然后从11匹的基础上繁殖到这个上百只,到现在的好几百只,然后把它从这个完全圈养的情况下把它能放到野外,然后能生存,这一切都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具体在我们的手上实现的,特别有意义这个。”(录音止)

  经过30年的野马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行为活动、生理生态、野化放归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已经建立并完善了野马谱系,基本掌握了野马的习性以及饲养管理,这些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王臣录音)“繁殖率也好成活率也好都是居这个世界领先的水平,我们新疆这一块也是存栏最多的,野放的种群数量也是最多的。现在这个整套的东西国内也好,国外也好,是相当的有科研价值的东西,都是有说服力的东西。”(录音止)

  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马新平介绍说,由于野马在世界上繁殖率较低,容易近亲繁殖,今年他们计划和美国一家机构的教授合作完成野马的人工授精项目,这个项目一旦成功后,将为野马的繁殖带来美好的发展前景。(出录音)“我们要利用和他们美国的项目合作完以后,作为一个世界野马的基因库,降低近亲繁殖这是一个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录音止)

  卡拉麦里这片本是荒漠戈壁的所在,如今却生活着大量的荒漠野生动物。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多种野生有蹄类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让这里成为中国难得一见的观兽胜地。在王臣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心愿:(出录音)“我还能走动的情况下,我会一直对这个野马关注下去,我要一直看着这个野马真正地奔驰在新疆的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真正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野马。”(录音止)

  听众朋友,刚才您收听的是由新疆台采制的专题《让野马奔驰在卡拉麦里》,记者贺飞、胡晓龙、付金霞感谢您的收听,再见!

[责任编辑:罗玲 ]